世界最大马铃薯有多大?马铃薯(学名:Solanum tuberosum L.),属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可供食用,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马铃薯又名山药蛋、洋芋、洋山芋、洋芋头、香山芋、洋番芋、山洋芋、阳芋、地蛋、土豆等。马铃薯在不同国度,名称称谓也不一样,如美国称爱尔兰豆薯、俄罗斯称荷兰薯、法国称地苹果、德国称地梨、意大利称地豆、秘鲁称巴巴等。下面就跟360常识网一起具体看看世界最大马铃薯等相关内容。
世界最大马铃薯
黎巴嫩一位农民日前在采收马铃薯时,挖到一个重达11.3公斤的马铃薯。该农民表示,他将向金氏世界纪录申请将该马铃薯列为世上最大的马铃薯。
这位名叫哈利尔的农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个巨大的马铃薯重达11.3公斤,我从小到大一直都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但这还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的马铃薯。”
现年56岁的哈利尔说,他没有对自己这片种植马铃薯的土地做过任何特别的照料;他亦坚称绝没有使用任何化学物质来使马铃薯长得这么巨大。他还表示,为了能成功地将这个大马铃薯从土里挖出来,他还特别找了一位朋友帮忙。
哈利尔表示,在他自己的农场上种出如此巨大的马铃薯让他感到非常骄傲。他现在想向金氏世界纪录申请将该马铃薯列为世上最大的马铃薯。他还表示将在明年适当时机公布种植马铃薯的秘诀。
名称由来
“马铃薯”因酷似马铃铛而得名,此称呼最早见于康熙年间的《松溪县志食货》。中国东北、河北称土豆,华北称山药蛋,西北和两湖地区称洋芋,江浙一带称洋番芋或洋山芋,广东称之为薯仔,粤东一带称荷兰薯,闽东地区则称之为番仔薯,在鄂西北一带被称为“土豆”。
英语potato来自西班牙语patata。据西班牙皇家学院称,此西班牙词汇由泰依诺语batata(红薯)和克丘亚语papa(马铃薯)混合而来的。在拉丁美洲,“马铃薯”的西班牙语用papa一词。
历史起源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人工栽培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十六世纪中期,马铃薯被一个西班牙殖民者从南美洲带到欧洲。那时人们总是欣赏它的花朵美丽,把它当作装饰品。
1586年英国人在加勒比海击败西班牙人,从南美搜集烟草等植物种子,把马铃薯带到英国,英国的气候适合马铃薯的生长,比其它谷物产量高且易于管理。
后来一位法国农学家——安·奥巴曼奇在长期观察和亲身实中,发现马铃薯不仅能吃,还可以做面包等。从此,法国农民便开始大面积种植马铃薯。
17世纪时,马铃薯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并且已经传播到中国,马铃薯传入中国只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据说是华侨从东南亚一带引进的,在21世纪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二位。马铃薯产量高,营养丰富,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现已遍布世界各地,热带和亚热带国家甚至在冬季或凉爽季节也可栽培并获得较高产量。由于马铃薯非常适合在原来粮食产量极低,只能生长莜麦(裸燕麦)的高寒地区生长,很快在内蒙、河北、山西、陕西北部普及,马铃薯和玉米、番薯等从美洲传人的高产作物成为贫苦阶层的主要食品,对维持中国人口的迅速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
植株形态
须根系。地上茎呈菱形,有毛。初生叶为单叶,全缘。随植株的生长,逐渐形成奇数不相等的羽状复叶。小叶常大小相间,长10~20 cm;叶柄长约2.5~5 cm;小叶,6~8对,卵形至长圆形,最大者长可达6 cm,宽达3.2 cm,最小者长宽均不及1 cm,先端尖,基部稍不相等,全缘,两面均被白色疏柔毛,侧脉每边6~7条,先端略弯,小叶柄长约1~8 mm。伞房花序顶生,后侧生,花白色或蓝紫色;萼钟形,直径约1 cm,外面被疏柔毛,5裂,裂片披针形,先端长渐尖;花冠辐状,直径约2.5~3 cm,花冠筒隐于萼内,长约2 mm,冠檐长约1.5 cm,裂片5,三角形,长约5 mm;雄蕊长约6 mm,花药长为花丝长度的5倍;子房卵圆形,无毛,花柱长约8 mm,柱头头状。果实圆球状,光滑,绿或紫褐色,直径约1.5 cm。种子肾形,黄色。
转载请注明来源:360常识大全网 http://www.360chang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