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早的石刻天文图在哪里?苏州石刻天文图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根据实测绘制的全天石刻星图。它的观测年代在北宋元丰年间(1078至1085),刻制年代在南宋1247年。这份星图是由南宋的黄裳绘制的。黄裳曾经被选为南宋皇太子赵扩的老师,为了向这位皇太子教授天文、地理知识,他绘制了八幅天文、地理图,这份星图就是其中的一幅。后来,浙江永嘉人王致远把这份星图刻在石碑上,保存在苏州文庙中。二百多年后,人们担心该星图会年久磨灭,就又重新刻制了一块,这就是常熟石刻天文图,保存在江苏常熟县。下面就跟360常识网一起具体看看世界最早的石刻天文图等相关内容。
世界最早的石刻天文图
我国绘制星图的历史很久,据传后汉时代的张衡(公元78年一139年)就曾绘过星图,但是早已失传了。解放以来,我国文物考古者在一些古墓葬中也督发现过不少星图,有彩绘,也有刻在石板上的。这些星图,作为随葬物,作为天空的象征,都不很准确,现今留下来的最古最准确的星图,要算江苏省苏州市文庙里的石刻《天文图》了(现存苏州博物馆)。全图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绘着星图,下半部是说明文字(共2091字)。
全图以北极为中心,共有三个同心圆,最外的大圆是以北纬35度的地方可以看见的南天为界限;中圆就是赤道;内小圆是以北极附近常年可以看见为界限。在这三个同心圆内外,标出一千四百四十颗星的位置。此外,和赤道斜交,形成24度的夹角的一个中圆,代表黄道;从北极向四方辐射,还有二十八根经线,各个辐射线间的宽度不等,它分别等于二十八宿中各宿的赤道宿。二十八宿是中国古代对黄道附近天空区域的划分,每区内取一颗定标星(即距星),用它作为原点,分周天为365度,取顺时针的方向来量度其余各星的位置。因为太阳、月亮和行星运动的轨道,都分布在黄道附近,所以这些距星也就成了指示太阳、月亮和行星运动的重要依据。我们只要把跖星的位置测得越准确,其他天体的位置和许多天象(如日食、月食)发生的位置也就测得越准确.我国决定二十四节气的时日,就是根据太阳的位置(实际上是地球绕太阳运行)所在。因此,为了农业生产上的需要,历代常对二十八宿的距星进行位置的测量。裉据元史的记载,单宋朝一代就进行过三次:皇祐年间(公元1049年一1053年)一次,元丰年间(公元1078年一10S5年)一次,崇宁年间(公元1102年一U06年)一次。天文工作研究者把这三次观测所得的数据和苏州天文图上的相比,发现图上的赤道宿度(沿赤道所量度的两个距星间的度数叫做赤道宿度)和元丰年间的观测结果一致。说明这石刻天文图是根据宋代元丰年间观测结果绘制的。国际天文学界对苏州《天文图》评价很高,公认为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图。
苏州石刻天文图简介
錾刻在一块高2.16米﹑宽1.06米的大石碑上的天文图﹐现存江苏省苏州市石刻博物馆。石碑原置苏州文庙戟门口﹐原有四碑﹐现存其三﹕天文图﹑地理图和帝王绍运图。据地理图下碑文记载﹐碑石刻于南宋淳佑七年(公元1247年)﹐为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王致远建。原图作者为普成(今四川剑阁附近)人黄裳。他于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向宋太子赵扩献八图﹐称为“绍熙八图”。其中之一即天文图。
苏州石刻天文图组成
天文图分两部分﹕上半为一圆形全天星图﹐下半为说明文字。碑额题“天文图”三字。星图直径约91.5厘米﹐按照中国古代传统的“盖图”方式绘制。它以天球北极为圆心﹐画出三个同心圆。内圆称为“内规”﹐直径19.9厘米﹐是北纬约35°地方的恒显圈(见天体视运动)。中圆直径52.5厘米﹐为天球赤道。外圆称为“外规”﹐直径85厘米﹐相当于上述地方恒隐圈的范围。有28条辐射状线条与三圆正向交接﹐分别通过二十八宿的距星。线端界外注有二十八宿宿度数据。两圈间交叉密注与二十八宿相配合的十二辰﹑十二次和州﹑国分野等各12个名称。图下的文字说明﹐概略叙述天文基础知识。全图共刻恒星1﹐400多颗﹐银河带斜贯星图﹐黄道为一偏心圆与赤道相交于奎宿和角宿范围内的两点。
苏州石刻天文图用途
根据史籍记载和对星图本身的研究﹐可确定该图是根据北宋元丰(1078~1085年)年间一次恒星观测的资料绘制的。这是现存世界上较早的大型石刻实测星图﹐已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的文物。石刻星图可以说是古时的影印机。在没有影印机的年代,最准确的复印方式是将图案刻在石上,然后利用纸张盖在图案上,用棉花和墨汁将图案拓印纸上,便可得到一个准确的复制拓本。本处展示的就是一个拓本。
转载请注明来源:360常识大全网 http://www.360chang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