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尿又称尿蛋白,是指尿常规检查能从尿中检测出蛋白质的一种常见的临床尿检异常结果,24h尿蛋白超过150mg,则尿常规检查能检测出蛋白尿。若尿常规检测阴性,但用特定的更为敏感的方法检测出尿中有过多的白蛋白,则称为微量白蛋白尿。那么,引起蛋白尿的原因有哪些?蛋白尿的类型有哪些?下面,和360常识网一起了解一下吧!
本文目录
1、引起蛋白尿的原因有哪些
2、蛋白尿的类型有哪些
3、引起蛋白尿有哪些危害
引起蛋白尿的原因有哪些
1、肾脏疾病
原发性肾病
如急性肾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小球硬化症、IgA肾病、肾病综合征等。
继发性肾病
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糖尿病、感染性心内膜炎、高血压、急性风湿热、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症、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白血病、淋巴瘤、高尿酸血症等继发的肾脏病变。
2、全身性疾病
如溶血性贫血、挤压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病、轻链病、原发性单克隆球蛋白病、巨球蛋白血症等。
3、生理性因素
剧烈运动(或劳累)、受寒、发热、精神紧张、交感神经兴奋等可引起暂时性蛋白尿;此外,有时由于人体直立位时前突的脊柱压迫左肾静脉导致局部静脉压增高也可出现蛋白尿。
4、其他
重金属中毒、农药中毒、化学有机溶剂中毒;药物引发肾损害,如抗生素类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肾移植术后等,也可导致蛋白尿的出现。
蛋白尿的类型有哪些
1、分泌性蛋白尿
肾小管、下尿路分泌的蛋白或其他蛋白质渗入尿中形成的蛋白尿。与免疫反应、尿路感染有关。
2、组织性蛋白尿
主要指肾脏组织分泌的一些可溶性的组织分解代谢产物,及中毒、缺血、炎症或肿瘤等病态时,肾和尿路组织坏死释放的结构蛋白。如肾小球肾炎时尿中排出肾小球基膜抗原、肾小管刷状缘抗原和各种酶;肿瘤时尿中可查到与肿瘤有关的特异抗原物质。
3、混合性蛋白尿
临床上2种蛋白尿(如肾小球性蛋白尿和肾小管性蛋白尿)并存时,称为混合性蛋白尿。肾小球肾炎可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出现肾小球性和肾小管性蛋白尿,慢性肾功能衰竭时也常出现混合性蛋白尿。
4、生理性蛋白尿
功能性蛋白尿:见于剧烈运动、发热、紧张等应激状态所导致的一过性蛋白尿,多见于青少年,定性试验尿蛋白多不超过(+)。
体位性蛋白尿:常见于青春发育期青少年,于直立和脊柱前凸姿势时出现蛋白尿,卧位时尿蛋白消失,一般蛋白质排泄量<1g/d。
5、溢出性蛋白尿
血中小分子量蛋白质,如多发性骨髓瘤轻链蛋白、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异常增多,从肾小球滤出,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阈值所致的蛋白尿。能全部被肾小管重吸收。Bence Jones蛋白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也见于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及轻链病、淀粉样变,偶见于单核细胞性白血病;血红蛋白或肌红蛋白见于大量肌肉组织损伤、过量溶血等;移植肾的排斥反应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尿中FDP增高也属溢出性蛋白尿。
6、肾小球性蛋白尿
肾小球滤过膜受损,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质滤出并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致的蛋白尿。临床上最常见的蛋白尿,多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急性肾炎、急进性肾炎、慢性肾炎、IgA肾病、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糖尿病性肾病、高血压性肾病、肿瘤性肾病、肾淀粉样变性、中毒性肾病及感染引起的肾损害等,也见于先天性肾炎、肾循环障碍、肾缺氧、肾血流量加速等。
7、肾小管性蛋白尿
当肾小管结构或功能受损时,肾小管对正常滤过的小分子量蛋白质重吸收障碍,导致蛋白质从尿中排出,称之为肾小管性蛋白尿。常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小管-间质病变,如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反流性肾病、尿酸性肾病、肾小管性酸中毒、重金属中毒、Fanconi综合征、低钾性肾病、肾髓质囊性变、放射性肾炎、止痛药肾脏病、肾移植后排异反应等。
引起蛋白尿有哪些危害
1、蛋白尿对近曲小管细胞的毒性作用
发生蛋白尿时,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的蛋白量增加,使溶酶体活性增加,提示蛋白引起溶酶体溢入小管细胞浆,随后的细胞损伤可刺激炎症和疤痕形成。
2、蛋白尿引起的小管细胞生物学变化
出现蛋白尿的许多肾脏病都存在着细胞过度增生,代表着一种非适应性反应,导致肾衰。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蛋白质可直接调理小管细胞功能,改变其生长特性及其细胞因子和基质蛋白表型表达,可导致小管基底侧释放PDGF、FN和MCP-1,诱导纤维化过程。
3、蛋白尿的系膜毒性
在肾衰模型中,可以观察到血清蛋白在肾小球系膜中的蓄积,这些大分子物质在系膜区的聚集可引起系膜细胞损伤、增生各系膜基质合成增加,从而产生肾小球硬化。蛋白尿肾病模型中,肾小球中有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载脂蛋白B以及载脂蛋白A沉积这些聚集最终也可导致肾小球硬化。
转载请注明来源:360常识大全网 http://www.360chang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