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刘瑶的一条关于面试的微博意外走红,不过大多数转发的网友都是吐槽她的观点。博主见了一个北大MBA(工商管理硕士)应聘者,对方“丝毫客气都没有”,引发博主的不满,并称“注重细节,成就自己”。网友们评论说“应聘者本来就不应该客气”、“面试又不是相亲”,并模仿博主的句式,纷纷造句调侃吐槽她的观点。面试体意外走红网络:网友纷纷用面试体造句。因为刘瑶的微博,面试体意外走红网络。不少网友模仿刘瑶的面试体句式造句。
约在星巴克面试,你愿意买单吗?17日中午,一段微博引来关注:“刚面试了个人,简历很漂亮,北大毕业,MBA。我约在咖啡店,结果俺买单,他丝毫客气都没有,饮料都是我端的,大男人家家的,这般不懂人情世故。注重细节,成就自己。”发微博的是位年轻女性,名叫刘瑶,一家咨询公司的总经理。近日,网友发布的如上微博意外走红,引起了许多讨论,而随之而来的还有新型造句模式――面试体。
面试体走红网络引发网友热议:
打工,不是当保姆
@忆江南的天使:你面试人家你买单不是很正常的,也未必是要男人买单才是懂人情世故呀。就当作是人家来公司,你给人家泡杯咖啡不也一样的道理,只是地点换了而已。
@浙江笨骆驼:面试放在星巴克,这不是存心要占别人的便宜嘛。便宜没占到还要到处嚷嚷,很跌分哦。
@JamTomorrow:商务是商务。说白了是你自己搞错了场景。
@风吹我已散--:实际上我认为结束时让面试官买单是对面试官的尊重,以免有施惠之嫌。
@yuzhang:分明是非诚勿扰+非你莫属。
@嘿嘿你啷个不笑捏:面试方该出钱,就算是HR垫钱也应该能报账吧,不能报账的话拉到咖啡吧去面试撒子嘛,耍暧昧?而且把面试经历拿到微博来八卦也太不专业了吧。
@徐程稀:他是给你公司打工,不是做你的保姆去。
为人处事也是一种能力
@小莫柒染:呵呵,人还是世故些好啊,会看脸色,会懂得知进退。
@金科kinboy:相亲和面试有个共同点,就是想得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样东西,这个问题应该是随机应变的。
@黛山碧水:必须企业买单,不过给端下还是应该的。
@翱翔的鸡翅:如果我是刘瑶我肯定买单;如果我是被面试的人,对方暗示我买单,我也会买,但肯定不会进这家公司。
@瑞雪纷飞兆丰年:一般选择在咖啡厅面试的老板,都相对比较开明,本身选择这种环境就是让应试者尽量放松身心,像聊天一样展示真正的自己。这种情况下买单不是义务,但确实是风度和理解度,MBA的钱都掏了,临门一脚抠缩,说明面试结果不好,也说明应试者很功利。
@艾蔲的回声:公说公有道婆说婆有理!不过,不管是相亲或是找工作,该有的礼貌与风度还是要有的!这是为人处事的道理,或许有些过于圆滑,但这就是社会!
@美灯:说实话,懂人情也是一种人力资本。我认识的学生中,凡是获得成功的,都是很圆滑的。
钱报网网友孙青青:作为公司总经理,女考官应该不缺也不在乎喝咖啡的那点钱,她所看重的是应聘者接人待物的能力。中国人既讲究面子,也崇拜关系网,只有那些能够在“熟人社会”里长袖善舞者,才是合格、优秀的。大家在一起喝茶、吃饭,抢着付账是一种文化,如果应聘者连这点常识都不掌握(或者说不舍得投入、不懂得经营),则其恐怕真的不是女考官眼里的那盘菜。或许,这才是女考官抱怨(或者说是遗憾)的真实原因所在。
无处不在的大爷心态
@露露公主的微博:人情世故就是要给上级买单?什么道理!
@安如晴:这很能说明求职过程中隐形的不平等,求职者不处在弱势地位,面试官也不是唯一正确的评判者,更不是道德评判者。
@古长宏: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求贤若渴、不避前嫌、唯才是举,不妨学学曹操。正因人有这样或那样不足才跟随你,倘若样样都比你强,或许你给人家提鞋,还嫌你指头粗呢。
@tiancfli:现在的人掌握了一丁点儿社会资源就好像别人都得让着他,供着他,一副生杀大权皆在我手的官老爷架势,难怪选出来的人都是溜须拍马的好手!
面试体背后的权利之偏
女考官抱怨,其实不过是“面试体”受到了挑战的一种习惯性反应。在她看来,自己作为用人方,拥有天然的地位优势,比如对于她来说,求职者处于弱势,端饮料、结账单都是天经地义的事,这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素养,更是一个职场上必须注意的细节。在那些《求职大全》中是这么讲的,培训课上也是这么说的,甚至社会上大多数人都是这么认为的,这几乎成了不用置疑的职场法则。
细节决定成败。正是因为这样的职场教条与思维定势,使得女考官才有了“大男人家家的,这般不懂人情世故”的抱怨,也才有了“注重细节,成就自己”的告诫。在考官看来,自己是在面试求职者;不过反过来,求职者又何尝不是在面试用人单位?职场选择既然属于“双向”,自然也就没有谁更强势,也没有谁更弱势之分。何以考官“端了饮料,结了账单”就有些不释然,而求职者做这些才正常?
退一步讲,站在求职者的角色来说,他是来求职的,企业做这些本就是天经地义。在面试这个环节,一切主动权和掌握权都在用人单位一方,让求职者反客为主,未免太过难为于人。选一个咖啡馆就已经让人感到不适应,谁又知道,在求职者眼中,或许他正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某种情绪。
没有天然的道义优先,也没有天然的权利优先,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表象的抱怨之下,折射的是一种权利之偏。用人者的这种矫情,其实是对于权利平等的一种不适应。在一个此强彼弱的职场生态中,一切标准大都朝着强势的一方制定,以致本属于其应有的义务都变成了一种权利。或许,只有当某天,“端了饮料,结了账单”不会成为权利优先的抱怨之后,职场的权利天平才会走向均衡。
转载请注明来源:360常识大全网 http://www.360chang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