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最高的山有多高?戴云山,狭义指其主峰,又名迎雪山,海拔1856米,在福建泉州市德化县赤水镇戴云村。广义,或称戴云山脉,位于福建省中部,属闽中山地,南北最长处约200公里,东西最宽处约180公里,面积约18608.5平方公里。下面就跟360常识网一起具体看看泉州最高的山等相关内容。
泉州最高的山
位置境域
戴云山(脉),南北纵贯,北隔闽江中游,与鹫峰山区丘陵、河谷平原区相望;西隔闽江上游沙溪与闽西武夷山区山地、丘陵、河谷平原区毗邻;南隔九龙江,与博平岭、九龙江中游丘陵、河谷平原区相接;东邻闽东沿海丘陵、台地、平原岛屿区。包括永泰、大田、德化全部,仙游、永春、安溪的大部和闽侯、闽清、尤溪、南平、沙县、三明、永安、漳平、华安、同安、南安、莆田、福清等县(市)的一部。南北最长处约200千米,东西最宽处约180千米,面积约18608.5平方千米,占福建省总面积的15.33%。山岭连绵,地势高亢,盆谷密布,具有鲜明的山地自然景色,是福建省著名的山区之一。
戴云山脉是福建省中部的主要山脉,在三明市境内北起尤溪县洋中乡老鹰咀,经白岩山、大横山向西南至大田县大仙峰一带,长约135公里,海拔700~1500米,最高峰(指在三明市境内)为大田县大仙峰,海拔1553.4米。
地理环境
地质
在大地构造上,本区正处于闽东燕山断陷带的中段,西南隅隶属西南海西印支拗陷带。中、新生代以来,以断裂活动为主,形成一系列北东和北西断裂带。如北东向的政和—大埔断裂带、长乐—诏安断裂带,分别切过本区西部和东部边缘;西北向的沙县—南日岛断裂、永安—晋江断裂切过北部和中部,其次还有东西向的漳平—仙游断裂和南北向的忠信—嵩口断裂。由于断裂的活动,导致了中、新生代广泛而强烈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使区内广泛分布侏罗—白垩系陆相火山岩喷发—沉积岩系,其中以晚侏罗纪南园组出露面积最大,总厚度达6000多米。其次是下白垩统石帽山群和石牛山组,前者主要分布闽清、永泰一带,如石帽山(1237米)、云山(1079米)等,后者分布于德化、闽侯、永泰一带,如石牛山(1782米)、石柱山(1803米)和五虎山等。古生代及其以前的老地层,多出露西部的大田、德化阳山和安溪剑斗等地。侵入岩以燕山期为主,分布零散,多呈岩体出露,如大洛岩体、桂溪岩体和九仙山岩体等。上述断裂构造和岩层对本区地貌发育起深刻的影响。
地貌
本区地貌类型以山地为主,面积约15646.75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84.1%。山地可分为三个山带,均呈东北—西南展布,与主要构造线一致。
西带有鸟石顶(1249米)、武陵山(1108.6米)、大帽山(1250米)、八羊崎(1303.6米)、普禅山(1508.7米)、锄头峡(1437米)、鲤鱼仔山(1584米)、大岭山(1604.7米)和天斗山(1568.7米)等,多由花岗岩和火山岩组成,是沙溪和尤溪的分水岭。本带受掀斜作用影响,西坡陡、东坡缓,具层状地貌现象。
中带北起闽江南岸的白云山(1287米),南至九龙江北岸的九龙山(1286米),包括铁打山(1208.5米)、罗汉山(1287.7米)、大仙岐(1312.5米)、戴云山(1856米)、九仙山(1644.2米)、鸡冠岐(1331米)、大白岩(1350米)、雪山(1336.1米)、大仙峰(1553米)、吴殊尖(1254.7米)、陈头岐(1344.2米)、大鸳山(1518米)、佛耳山(1532米)等,主要由火山岩和花岗岩组成,山体高大,连片雄伟,是戴云山脉的主体,北段为尤溪和梅溪、大樟溪的分水岭和发源地,南部是晋江的发源地,也是晋江与九龙江的分水岭。
东带以石牛山为主体,主峰石柱山(1803米),包括鸡冠山(1541米)、黑上山(1451米)、石帽山和五虎山等,该山带均由石帽山群和石牛山组组成,岩性较坚硬,垂直节理发育,在外营力作用下,切割强烈,发育为尖峭基岩山峰,雄伟壮观,是大樟溪与木兰溪、龙江的分水岭。
本区丘陵面积不大,约占全区面积的7.73%,多分布于大樟溪中、下游河谷两侧和一些山间盆谷平原的周围,比高多在100~200米之间,切割较为破碎,坡度在15°~25°左右,风化层较厚,植被覆盖尚好,多辟为经济林和果园。平原包括河谷平原和山间盆谷平原,前者主要分布于大樟溪和尤溪河谷两侧,多呈条带状,由冲积物组成,比高在5~9米,地面平坦,微向河床倾斜,土层深厚肥沃,水利条件好,是本区粮食高产区。山间盆谷平原分布遍及全区,从海拔100米到1000米均有发育,面积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有椭圆形、长条形等,其长轴均沿构造线延伸,组成物质有冲积、洪积和坡积等,常呈缓坡地产出,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山区农田、居民点分布区,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发育在500米以下的盆谷平原,以种植双季稻为主,500米以上的盆谷平原以种植单季稻为宜。
由于新构造运动间歇性抬升,本区发育有数级山顶面,由高到低为1200~1400米、800~1000米、600~700米和50~100米,各级山顶面,地势起伏和缓,顶面平坦,多为农耕之地,常有居民点分布,还有不少尚未开发利用。
本区地貌类型多样,地貌形态结构较为复杂。地貌类型组合以山地为主,不仅分布广泛,而且连片集中。这种地貌条件对于发挥山区优势,大力发展林业,建立山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十分有利的。
水文
本区水系发育,河流除东部和南部属晋江、九龙江、木兰溪和龙江水系外,其余地区均属闽江水系,其中较大的河流有尤溪、梅溪和大樟溪等,流向北东,与主要构造方向一致,注入闽江,把本区山地切割成为三个山带。在北西向构造的制约下,支流多呈北西向,构成格状或树枝状水系,在大樟溪上游,沿戴云山主峰和石牛山北侧,发育有环状水系,河床比降大,裂点发育,水力资源丰富,如闽清、永春等县均是有名的水力发电先进县。
尤溪,别称沈溪,是闽江中游的一级支流。其上游有二:一为均溪,发源于大田县南部,由屏山溪、武陵溪、小湖溪于石牌汇合后向北流经大田县城关(岩城)、京口、嵩才、尤溪县街面、下尾村,长49公里;二是文江溪,发源于永安市青水乡南部山间,流经槐南,大田县文江、德州、沧州至尤溪县下尾村,长70公里(文江溪在尤溪县境内河段又叫赤目溪)。均溪、文江溪在下尾村汇合后始称尤溪。尤溪由南向东北流经坂面、沈城、梅仙、西滨和尤溪口,注入闽江,长171公里,流域面积5436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和平溪、铭溪、广平溪、朱坂溪、新桥溪、清溪、青印溪、吉木溪、华兰溪、际后溪、古迹口溪、京口溪皆发源于戴云山。
洋中溪,是闽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尤溪县汤川乡上洋,经溪滨、后庄、漈下、洋中、漈口至南平市樟湖坂、溪口入闽江,长32公里。支流有桂峰溪、洪坑溪、山重溪、西碧溪、自漈溪。
高洲溪,为闽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尤溪县汤川乡山岭,经山兜、溪尾、上塘至古田县湾口入闽江。在三明市境内河道长24公里。
大樟溪,是闽江下游主要支流之一。它发源于尤溪县汤川乡珠峰,经珠建、吉安、岭下、华仙、永泰县,在仓山县注入闽江。
气候
本区纬度相对较低,气候属中亚热带凉温区,气候凉温而潮湿,年均气温17℃左右,≥10℃积温5500℃~5700℃,热量资源略高于(二)区。海拔多在500米以上,最高峰戴云山(1856米),气候垂直分布明显,适于林、茶、果生产,农作物一般一年二至三熟,单季稻面积广。本区林业、茶叶、柑桔亦占重要地位,特别是安溪所产的“铁观音”茶,驰名中外。本区应发挥山地广,面积大,纬度较低,热量资源较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林业生产,加速造林绿化,培育、营造水源涵养林和防护林,恢复和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还要大力发展乌龙茶生产,出口创汇。本区粘土矿物储量丰富,质量高,生产陶瓷器历史悠久,亦应大力发展,出口创汇。
植被
典型植被类型——常绿槠类照叶林,主要分布于沙县富口、高桥、大洛、郑湖,梅列区、三元区(岩前以西除外),永安市的西洋、上坪、贡川,大田县、尤溪县等地海拔600~1300米山坡中上部。上层优势种为米槠、丝栗栲、南岭栲、甜槠、山茶科、樟科、杜英科的某些属种。林下灌丛有香槟杜鹃、山矾、百两金、石斑木、黄瑞木、柃木、毛冬青、乌药、绒楠等。林下草本稀少,常见的有狗脊、中华里白等。层间植物主要有瓜馥木、昆明鸡血藤、藤黄檀等。
常绿针叶林,分布于海拔600~900米的阴坡山坳、谷地,主要为马尾松林、杉木林及部分柳杉林,以杉木林长势良好。此外,还有建柏、湿地松、火炬松林。
针阔混交林,分布于海拔250~900米山坡的中上部,以马尾松与槠类、栲类、栎类混交林为主,少数为马尾松与木荷混交。
落叶阔叶林,零星小块状混生于山坡下部、溪边的常绿阔叶林中或林缘,主要为枫香、拟赤杨、野柿、酸枣等。
毛竹林,分布于永安市的西洋、上坪、贡川,大田县的广平、桃源,尤溪县的八字桥、梅仙、台溪,三元区的莘口、中村,梅列区的洋溪,沙县的湖源、富口、大洛、高桥等地。
经济林,主要为油茶林,分布于海拔100~600米的丘陵地区。灌丛,分布于海拔200~800米低山丘陵中,属次生植被。主要有黄瑞木、映山红、苦竹、木等。在海拔较高的中山上部有亨利杜鹃、小果南烛、卡氏乌饭。
草丛,分布于海拔200~1500米以上,主要有芒萁骨、五节芒。海拔1500米以上的中山草甸为莎草科、禾本科建群的草本群落。
本区植被垂直带以梅列区洋溪乡锣钹顶(海拔1537米)为例,可分四带:
低山丘人工植被带,分布于海拔140~400米,主要有人工杉木林、马尾松林、油茶、果树、油桐林等。毛竹林带,分布于海拔400~900米。
常绿槠类照叶林带,分布于海拔600~1300米。中山灌丛草甸带,分布于海拔1300米以上,以亨利杜鹃、卡氏乌饭构成矮化灌丛。
转载请注明来源:360常识大全网 http://www.360chang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