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像最多的陵墓在哪里?石像生是帝王陵墓前安设的石人、石兽统称石像生,又称“翁仲”。是皇权仪卫的缩影。这种做法开始于秦汉时期,此后历代帝王、重臣沿用不衰,只是数量和取象不尽相同。下面就跟360常识网一起具体看看中国石像最多的陵墓等相关内容。
石像概述
石像生作为王公大臣陵墓前的仪卫性雕刻,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及至明代,朱元璋通过数十年的鞍马征战,在南京建立了明王朝,石像生作为皇权的象征,成为此时陵寝制度中的主流形态,石像生艺术也因此达到了最为鼎盛的时期,产生了众多优秀的石雕作品。其中汤和墓石像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追求,反映了明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作为涓涓细流汇入到中国雕刻艺术的长河之中。由于地域因素的制约,对汤和墓石像生的研究并不多,仅有的数篇文章对汤和墓石像生的种类、数量加以记录,鲜有对其艺术风格进行深入的探讨。
石像作用
石像生也是皇权仪卫的缩影。明时,凡是举行大典的时候,除文武百官及军事仪仗排列两侧,还将人工驯养的狮子、大象等动物装在笼里,放在御道两旁,以壮皇威。皇帝死后,需要相同的排场,所以就在陵前设置了石像生。
泰陵因风水地形关系,原设计中没有设立石像生一项。后来因为与典制不合,采取了向南展拓大红门和北向移建龙凤门等措施,才在大碑楼与龙凤门之间安设了石像生,分列神道两旁。它们是石狮、石象、石马、石雕文臣与武将各一对。
石像生作为陵寝建筑这一大规模的纪念性建筑组群的一部分。其配置并无定制。修建泰陵时,因为风水的原因而未设置。直到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皇帝为了表示孝心,不顾大臣的反对,强行建置了五对石像生其间引起了他与臣工抵牾的波折。
石像专家点评
天津大学建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其亨先生,是国内外知名的“风水”专家。我们看一下他是怎样看这个问题的:“作为泰陵建筑总体布局的序列起点,大红门南对元宝山,元宝山东西两翼,又有东、西华盖山的耸峙,成为陵前气势雄伟的天然屏障和对景,而大红门两翼,则东有九龙山、西有九凤山迤逦延展,大红门正扼于两山天然豁口中间,前后地势在敛聚中又呈宏廓,南易水更分岔在这山口,南北汇流,因天然水势,大红门前筑五孔白石拱桥,后修石水桥,再于门前疏密得宜构筑了东、西、南三座五间六柱十一楼石牌坊,更增强了这陵区入口的空间界面。天工人巧的结合,显示出非同凡响的气概。这种精心布局,如果苟且迎合皇帝旨意,展拓向外,则必成败笔”。
石像最多的陵墓
石像生最多的陵墓在皇陵神道两侧相对排列的石雕人物、离兽等,统称石像生•秦始皇曾以他生前大将翁仲之像立在他的陵前,所以,也有人把陵墓前的石人像称为“石翁仲”。帝王陵前神道上排列石像生仪仗队的历史,由来已很久了。自秦、汉以后又有了一些发展,可惜的是,唐代以前,帝王陵墓多遭毁坏,石雕几乎荡然无存.因此,陵前这支仪队仗的数目有多少,已无从查考。现今,汉墓前的石像生,保存较好的有汉武帝茂陵陪葬的霍去病墓石刻可供参考。唐代W以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保存得较为完整,石像生共有十八对(外国王宾像不在此数内)。宋代谱陵的石像生也不过十余对。到明、清时期才形成陵前置十八对石像生的规格。北京明十三陵、清东陵和西陵的主神道两侧都是排列了石人石兽十八对。在安徽省凤阳县西南8公里,距明中都城西南5公里,有座明皇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父母的陵墓。在这座陵墓前,有三十二对石像生,加上华表,共有三十六对,恰恰比规定的十八对增加一倍,这是现存陵墓前石像生最多的一座。现在这些石像生是独角兽二、石狮二、石马及控马人二、石虎二、石羊二、石人二等,其中缺石马一对,只存31对。石像生立于洪武二年(1369年),应是元朝人所雕琢,所以带有元代风格。皇陵碑立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文为明太祖朱元璋亲撰。全文1105字,楷书。内容包括家史、朱元璋青年时为僧史、明幵国史和其他等四个部分据考证,皇睃碑文对《元史》、《明实录》、《明史》等史籍,具有证史、补史、校勘史的作用。
明皇陵简介
明皇陵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城南七公里处,明皇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初建之时占地约2万余亩,于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始建,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竣工。洪武二年,荐号英陵,后改称皇陵。
明皇陵主要有皇城、砖城、土城三道,殿宇、房舍千余间,陵丘、石刻群等。明末以来,人为破坏和风雨侵蚀,宫阙殿宇废为遗址,现仅存陵丘及石刻群。
明皇陵与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为同一制度,明皇陵虽非帝王之陵,但“宫阙殿宇、壮丽森严”,享殿、斋宫、官厅数百间,皇陵神道总长257米,石像生32对,皇陵碑文为朱元璋亲撰,石象生数量之多、刻工之精美为历代帝王陵之冠,其艺术风格绝妙,堪称上承宋元,下启明清的大型石雕艺术精品。
转载请注明来源:360常识大全网 http://www.360chang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