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大方鼎,1939年春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安庄武官村吴氏田地中,是商王文丁为祭祀他母亲戊而作。鼎为铜铸,有四足,呈长方形,长110厘米,宽77屉米,带耳高332.8厘米,重832.84公斤,是世界迄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享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存中国历史的物物馆中,是世界最大的青铜器。下面就跟360常识网一起具体看看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等相关内容。
后母戊鼎简介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后母戊鼎初为乡人私掘,因体积过大,为防日军抢走,将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于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铜鼎从南京调往北京,存于新建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至今。
经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经测定,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
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后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旧称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因其鼎腹内壁著有铭文「后母戊」三字而得名。「后母戊」是武丁妻妾妇妌(jǐng)的庙号。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国家一级文物。
司母戊大方鼎外观
后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故又称后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隻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複制补上),上有虎噬人图案,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容器。该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后母戊鼎局部
司母戊大方鼎出土与收藏
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吴培文家的农地中出土。后母戊鼎发现后被古董商萧寅卿欲以20万大洋买下;但因鼎太重太大,移动困难,其便要求村民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仅锯一耳便锯不断,惟有作罢,并重新埋下避免被其他人发现(该耳亦因为岁月而丢失)。另有说法,大鼎在出土时只有一只立耳,另一只丢失。挖出鼎的村民为了便于运输,决定用钢锯锯鼎,但最后收效甚微,只锯开一个小口,只得作罢。最后是用回填土的办法,用了3个晚上把大鼎挖出地面[1]。大鼎刚出土恰逢闻讯而来的日本人索要,当地村民为了防止大鼎被日本人抢走,村民将大鼎重新掩埋起来。1946年后母戊鼎被重新掘出,原物先存于县政府处。同年十月底,为庆祝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60寿辰,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一集团军用专车把它运抵南京作寿礼,蒋指示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并精心复制了一只鼎耳补齐。
司母戊大方鼎铸造
后母戊鼎的合金成分与《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相同。后母戊鼎除立耳是先铸成后嵌入鼎范,鼎身是一次浇铸而成,共用28块陶范。2000年,南京博物院技术部申报「泥范铸作司母戊鼎工艺研究」课题,并在2006年7月用仿古代的泥范铸作工艺初步铸成原大后母戊鼎。为筹备殷墟申请联合国「世遗」评估行动,中国历史博物馆曾在2005年9月下旬把在北京秘藏的原鼎运回安阳殷墟博物馆一同展览近四个月。殷墟在2006年7月13日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当年把原鼎收藏免被日军搜掠的42位村民之一的吴培文被增补为安阳市政协委员。
司母戊大方鼎更名
长期以来该鼎一直被称为司母戊鼎。1970年代,学术界经过深入考证,认为“司”字或应为“后”字,原因是甲骨文和金文可以正写亦可以反写,“司”与“后”实际上是同一个字。然而由于长期习惯,加之教科书的宣传,“司母戊鼎”一名的社会认可度远高于“后母戊鼎”。2011年3月的《新闻三十分》中首次将鼎名报为“后母戊鼎”引起一定争议。扩建后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已将鼎说明牌更换为新名,教科书也正在淮备进行相应修改。但在该鼎出土地——殷墟以及中国唯一一个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它的释名仍为司母戊鼎。目前关于“司母戊鼎”和“后母戊鼎”的争论仍在持续。
转载请注明来源:360常识大全网 http://www.360chang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