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古的琴台是什么琴台?古琴台(GuQinTai)又名俞伯牙台,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清嘉庆初年(公元1796年),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龟山西脚下的月湖之滨,东对龟山、北临月湖,是中国音乐文化古迹、国家AAA级景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汉市文物旅游景观之一,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武汉三大名胜,有“天下知音第一台”之称。下面就跟360常识网一起具体看看中国最古的琴台等相关内容。
伯牙台简介
据《吕氏春秋》、《列子》等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于该处偶遇钟子期,弹奏一曲《高山流水》,伯牙视子期为知音,并相约一年后重临此地。不料,一年后伯牙依约回来,却得知子期已经病故,伯牙悲痛之余,从此不复鼓琴,史称伯牙绝弦。
古琴台建筑群占地约15亩,除殿堂主建筑外,还有庭院、林园、花坛、茶室等,布局精巧、层次分明。殿堂前有琴台,为汉白玉筑成的方形石台,约20平方米,相传为伯牙抚琴之处。
中国最古的琴台伯牙台相传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音乐大使俞伯牙路过汉阳江口,夜泊江岸,观赏夜色,抚琴抒怀,弹起高山流水的曲子,正巧岸边樵夫钟子期薺知音律,从琴声中了解到伯牙抱负,听后不禁赞许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遇到知音,十分高兴,两人遂结为知交,并约定来年再在此相会。第二年,伯牙来到龟山脚下,子期已经逝世,深感知音难得,他特地到子期墓前,重弹“高山流水”旧⑶,弹罢,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这就是流传千古的“摔琴谢知音”的故事9后人感其情谊深厚,就在汉水和长江汇合处,风景秀丽的月湖边筑过一座琴台,表示纪念。这座古琴台也称伯牙台。南北朝梁简文帝萧纲曾经写过一首《登琴台》诗,诗中有两句:“音容万舂罢,高明千载留。”表达了崇敬的心情,可见,花距今一午四百多年前,已筑有琴台。清朝嘉庆年间重修,解放后,又作了全面整修,这是现存最早的一座古琴台了。古琴台遗址巳有了不少附设建筑。主体®筑是一栋单樽歇山顶式前加抱厦的殿堂,檐下匾额上书“高山流水”四字。堂前有汉白玉筑成的方形石台,传为伯牙当年抚琴的地方。可惜伯牙台也只有个名称罢了,已没有当即年的景象。
历史沿革
古琴台始建于北宋时期,相传,春秋时期楚国琴师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怀,山上的樵夫钟子期能识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便视子期为知己。几年以后,伯牙又路过龟山,得知子期已经病故,
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后人感其情谊深厚,特在此筑台以纪念。古琴台东对龟山、北临月湖,湖景相映,景色秀丽,幽静宜人,文化内涵丰富,构成一个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
清朝嘉庆初年,湖广总督毕沅主持重建古琴台,请汪中代笔撰《琴台之铭并序》(一说为《汉上琴台之铭并序》)和《伯牙事考》。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黄彭年撰《重修汉阳琴台记》。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杨守敬主持并亲自书丹,将《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汉阳琴台记》重镌立于琴台碑廊之中,并书“古琴台”三字刻于大门门楣。
历史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位大臣俞伯牙,极善鼓琴。一次伯牙受楚王外派公干,乘船沿江而下,途经汉阳江面,突遇狂风暴雨,停舟龟山脚下,不会雨过天晴,心旷神怡,于是乎,伯牙鼓琴咏志。抚琴小段弦即断,伯牙便知有人窃听,请出,此人正是樵夫钟子期。伯牙调好琴,沉思片刻,抚琴一首,志在高山。子期赞道:“美哉!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又抚琴一首意在流水。子期又赞道:“美哉!荡荡乎意在流水。”伯牙大喜,得遇知音,拜交为挚友,约来年再会。第二年,本是伯牙会子期之时,不料子期却已不幸病故。伯牙悲痛万分,在子期墓前鼓琴“高山流水”。曲终后,伯牙失去知音更感孤寂,悲痛万分,顿感曲艺无意,便扯断琴弦,摔碎琴身,发誓今后永不鼓琴。
转载请注明来源:360常识大全网 http://www.360chang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