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古老的分江水利工程是什么工程?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下面就跟360常识网一起具体看看世界最古老的分江水利工程都江堰等相关内容。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世界最古老的分江水利工程
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我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它建于公元前256年至251年期间,距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迄今仍发挥着巨大的灌溉作用。
都江堰建在岷江上。岷江是四川省的一条重要的河流,但遇到洪水季节,流速急减,易淤易决,给成都平原带来严重灾患。战国初期,蜀相开明决玉垒山,分引岷江水以排除水患。公元前256年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采用了“引水以灌田,分洪以减灾”的治水方针,率领当地百姓在灌县附近修建了这座浩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主要工程有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三部分.鱼嘴是修建在岷江中的一道分水堤坝,它根据江水的多少,成功地按科学比例将汹涌的江水分流到内江和外江。外江甩于排泄洪水,内江可引水灌溉农田。内江的引水口狭窄,控制进水流量,状如瓶颈,称为宝瓶口。都江堰之所以历二千二百年不毁,就因为宝瓶口是从玉垒山峰腰地带的岩石中
凿出来的。两岸石岩异常坚固,不怕洪水冲刷,也不怕漂木.碰撞。宝瓶口北岸岩壁上有古人凿的几十条横道,名叫“水贝r,是我国最早的水位标尺.水过十六划为洪汛期,十九划为瞥戒水位。
如果水位太大,宝瓶口扼制不住,怎么办?聪明的祖先在宝瓶口上方,用竹笼卵石砌成了飞沙堰和人字堤。水位高到十六划,岷江上游下来的洪水就会从这两个排洪道溢出,流向岷江下游。遇到特大洪水时,飞沙堰受激流冲击,自动崩塌,宣泄洪流,减少进入宝瓶口的流量,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我们的祖先能够设计出这么一整套科学水利工程,实在令人惊叹。后人为了纪念李冰父子治水功缋,在都江堰附近建造了祀庙一一二王庙。庙内有李冰父子塑像,受到人们敬仰。
水利功能
都江堰是一个防洪、灌溉、航运综合水利工程。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峡内用石块砌成石埂,叫都江鱼嘴,也叫分水鱼嘴。鱼嘴是一个分水的建筑工程,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又在灌县城附近的岷江南岸筑了离碓(同堆),离碓就是开凿岩石后被隔开的石堆,夹在内外江之间。离碓的东侧是内江的水口,称宝瓶口,具有节制水流的功用。夏季岷江水涨,都江鱼嘴淹没了,离碓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内江自宝瓶口以下进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统,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华阳国志·蜀志》),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都江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都具有比较好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工程规划相当完善,分水鱼嘴和宝瓶口联合运用,能按照灌溉、防洪的需要,分配洪、枯水流量。
为了控制水流量,在进水口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使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华阳国志·蜀志》)。这些石人显然起着水尺作用,这是原始的水尺。从石人足和肩两个高度的确定,可见当时不仅有长期的水位观察,并且已经掌握岷江洪、枯水位变化幅度的一般规律。通过内江进水口水位观察,掌握进水流量,再用鱼嘴、宝瓶口的分水工程来调节水位,这样就能控制渠道进水流量。这说明早在2300年前,中国劳动人民在管理灌溉工程中,已经掌握并且利用了在一定水头下通过一定流量的堰流原理。在都江堰,李冰又作石犀五枚,……二在渊中(《华阳国志·蜀志》),二在渊中是指留在内江中。石犀和石人的作用不同,它埋的深度是作为都江堰岁修深淘滩的控制高程。通过深淘滩,使河床保持一定的深度,有一定大小的过水断面,这样就可以保证河床安全地通过比较大的洪水量。可见当时人们对流量和过水断面的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应用。这种数量关系,正是现代流量公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转载请注明来源:360常识大全网 http://www.360chang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