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仅存的古代大学校舍是什么样子?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下面就跟360常识网一起具体看看世界仅存的古代大学校舍等相关内容。
主要功能
国子学或国子监,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其具备了两种功能,一是国家管理机关的功能,二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功能。国子学的设立相对于“太学”而言,除了是国家传授经义的最高学府外,更多的承担了国家教育管理的职能;但同时,国子监与太学也可互称,经常用太学来指代国子监。
“国子监”出现后,“学”与“监”不同的含义说明了二者在承担两种功能上的不同分工,“学”是传授知识,指向教育和最高学府的功能;“监”是督查监管,指向国家教育管理的功能。
明国子监学习《四书》、《五经》,兼习《性理大全》以及律令、书数等,此外,国子监对教职员的职务、待遇及对监生的管理、待遇等方面,都有十分明确的规定。
世界仅存的古代大学校舍
我国很早就有国家办学的传统。古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各个时期的名称不一,从唐代起,沿用时间较长的,称国子监。唐代贞观五年(631年),在西京(西安)设立国子监(相当于现今的大学),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又在东都(洛阳)设置国子监,这应该是国子监名称开始。北京的国子监,是元代大德十年(1306年)才正式营建的,地址和当时新建的孔庙毗邻,这也正所谓“左庙右学”的传统规制。明代初期把它改名为
北平郡学,永乐二年(1404年)又改名为国子监。到了清乾隆年间,又两次对国子监进行修缮、增建,才成为富丽堂皇、规模齐全的学府,坐落在今北京安定门内成贤街。
“辟雍”是国子监的主要建筑之一,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建,是全部建筑的中心,封建时代只有皇帝才能到这里讲学,所以建筑得特别华美。这是一座重檐黄瓦四角攒尖顶的方形殿宇,四面有水池环绕,构成“辟雍泮水”。
“辟雍”的北面是“彝伦堂”。这里本是元代崇文阁的旧址,是国子监藏书的地方,明永乐年间重建时,才改名“彝伦堂”。在辟雍建成以前,皇帝来国子监讲学时在这里设座。
彝伦堂后面的敬亭院,是国子监最髙领导祭酒(相当于校长)和司业(相当于大学教务长)办公的地方.到国子监来读书的叫“监生”,他们的宿舍,分布在国子监附近。
国子监内保存有十三经刻石,共189块,连同谕旨、告成、碑文共190块。它因刻于乾隆年间,所以又称“乾隆石经”。这是供监生校勘教材的“范本”,也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内容。全部石经共计6S万字左右,是雍正时江苏金坛县贡生蒋衡(字湘帆〉手书,字体苍劲工整,颇具特色。
转载请注明来源:360常识大全网 http://www.360chang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