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早的肩舆长什么样子?即轿子。起初只是作为山行的工具,后来走平路也以它为代步工具。初期的肩舆为二长竿,中置椅子以坐人,其上无覆盖,很像四川现代的“滑竿”。后来,椅子上下及四周增加覆盖遮蔽物,其状有如车厢(舆),并加种种装饰,乘坐舒适。这种轿子就是“轿舆”,唐宋以后盛行的就是这一种。抬轿子的人数因轿子的种类而异,少则二人,多则数人。清代有所谓“八抬大轿”,用八个人抬,这是高级官员乘坐的。下面就跟360常识网一起具体看看世界最早的肩舆等相关内容。
肩舆的历史
作为某种用具来说,这里专指轿子,从字面上可以推测——肩膀上的轿子,一种代步的交通工具。肩舆一词使用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劳动阶级的当家做主,把脚夫和肩舆视为被压迫的对象,被当时的社会所抛弃。
车舆制度。肩舆是指用人力抬扛的代步工具,东晋及南朝时即盛行。其制为二长竿,中设软椅以坐人。其初舆上无覆盖,后来加覆盖遮蔽物,成为轿舆。清初京官三品以上,在京乘四人肩舆,舆前有藤棍双引喝道。四品自佥都御史以下,只乘二人肩舆,单引不喝道。当时正阳门专许舆入,车不准行,故京官无乘车者。后来渐有驴车、骡车。乾隆二十四年(1759)以后,骡车渐多而驴车渐少,嘉道年间则京官无乘驴车者。咸同以后京官惟尚书以上乘四人肩舆、侍郎坐绿呢围车、三品坐蓝呢围车,旁开窗。四品以下,车与一般朝臣相同。乾隆十五年有上谕只准王公及满洲一品大臣照常坐轿,不准满洲都统与部院二品以下堂官坐轿。但汉官不在此禁,故汉官二品亦有坐轿者。
示例:
导使睿乘肩舆,具威仪。——《资治通鉴》。胡注:“肩舆,平肩舆也,人以肩举之而行。此农家所嫁女也,不能具肩舆,以牛代行也。——明·顾彦夫《村落嫁娶图记》
分类
肩舆是古代的一种轿子,肩舆分类为礼舆、步舆、轻步舆、便舆四种。肩舆不设帷幔,坐上冬季放紫貂,夏季用明黄妆缎垫。肩舆的使用依不同场合而有严格规定。肩舆起初只是作为山行的工具,后来走平路也以它为代步工具。初期的肩舆为二长竿,中置椅子以坐人,其上无覆盖,很像四川现代的“滑竿”。后来,椅子上下及四周增加覆盖遮蔽物,其状有如车厢(舆),并加种种装饰,乘坐舒适。这种轿子就是“轿舆”。
肩舆等级
皇帝乘坐肩舆轿子的时候是由8人或16人抬行,是皇帝在宫内往来时乘坐的代步工具。高级官员乘坐肩舆由4到8人抬行,清代有所谓“八抬大轿”就是从这来的。后来清陈康祺《郎潜纪闻》载:“乾隆五十五年上谕:‘内外文武大臣特恩赏在紫禁城内骑马,用资代步。但年老有疾之人,上马亦觉艰难,嗣后已经赏马之大臣,因有疾艰于步履者,仍加恩准令乘坐椅,旁缚短木,用两人舁行入直。
世界最早的肩舆(轿)
轿,古代称为肩舆,是从车舆演变而来的。古时候的肩舆是什么样子,一直没有见到过实物,仅在汉代的画像上偶尔有着简单的形象,实际上同车舆
差不多,仅仅是舆下不安车轮而已。汉代以前是怎样的呢?谁也不清楚1978年3月,河南省固始县城东南2分里的一个土岗(当地叫侯古堆)上,发现一座舂秋末至战国初年的木棒墓,墓己被盗扰,而在此墓北侧13米处意外地货现了一座陪葬坑,在坑的西北和东有角,出土了三架漆木肩舆(即四人抬轿),分为两种形武•这是我国迄今见到的时代最早的轿子,十分珍贵,距今最少有二千多年了。
因为古代人们生活习惯都是席地而坐所以战国的轿子与今区别较大,轿身并不高大,乘轿也是坐在轿底盘、即底梹)上。唐宋以后,有了椅、凳,轿身才加高,轿杠便置于轿身中部,降低重心。
侯古堆古墓出土的肩舆有屋顶式和伞顶式两种。
屋顶式肩舆,上有长方形底盘,用竹条编成,长1。34米,宽0。94米。周围有栏杆i并有立柱,再上有顶盖,高1。23米。四面起坡。底盘两侧有舆杆,前后两端有抬杆。舆杆为椭圆形,中间祖,两端较细,全长4。84米,中间宽8。8厘米,厚7厘米。杆上刻有交叉三角形纹饰,其间用云纹勾勒,显得华丽夺目。舆杆可能梱绑在底盘的边框上,杆的两头各有一横杆,横杆头凿榫后插入舆杆的长方孔内,用来支撑和固定舆杆。抬杠两根,椭圆形,通体刻
云纹,长1。50米,宽6厘米,厚4。8厘米。舆的周围栏杆是由凿有榫眼的方木套合,然后用竹条缠紧,用藤条打结相互牵连,前端有门,门高82厘米,宽38厘米。舆底铺竹篾编席,即是坐席3
伞顶式肩舆,也是下置正方形底盘,长、。宽都是90厘米,四角立柱,上有横木接连。底盘和上沿均以透雕铜饰镶嵌扣合,既华丽又坚固。再上为伞形顶。顶的中心有一圆形木往,柱的中部凿有间距相等的六个方眼,由六个盖弓式的伞骨插入,向周围伸出。两根舆杆八棱形,中间祖大,两端较细,分别置于底盘两侧。舆扞长3。47米,中间宽8厘米,厚7厘米
转载请注明来源:360常识大全网 http://www.360chang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