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是指中国常用的饮食工具,通常由竹、木、骨、瓷、象牙、金属、塑料等材料制作。是世界上常用餐具之一,中华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发明于中国,后传至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汉字文化圈。下面就跟360常识网一起具体看看孩子使用筷子最佳时间等相关内容。
孩子何时使用筷子为好?
儿童肌肉的发育是不平衡的,大肌肉发育较早,小肌肉发育较晚。使用筷子就可以充分活动手部小肌肉,孩子往往是四肢已经灵活自如了,而还不会拿筷子。从儿童骨骼发育来看,手腕骨要到十三岁才能全部发育完成,孩子运用手部骨骼与肌肉的精细活动,年幼时不易准确地进行,经过锻练可以促进骨骼和肌肉的发育,但要适量不能过于繁重以免引起疲劳。
用筷子吃饭,孩子是很喜欢的,可以先练习夹大块的较软的食物,逐渐练习夹小块的较硬的食物。使用筷子,既可以促进手部肌肉骨骼的发育,又可以为握笔写字打基础,并且有助于脑的发育。
为什么要提倡孩子用筷子吃饭?
1986年10月,加拿大特殊教育代表团到山东师大附小向教师提了一个问题:你们的学生不会握笔、拿笔写字的有多少?中国教师对此感到惊讶——中国儿童不存在不会拿笔的问题。代表团考察后一致认为,这与中国幼儿从小使用筷子有极大关系。让婴幼儿使用筷子吃饭,对孩子身心发展都有促进作用。
日本一位学者曾研究人用筷子的力学结构。他发现,用筷子夹食物,牵涉到肩部胳膊、手掌和手指30多个关节和50条肌肉的运动,而且和脑神经有关。因此,他认为用筷子吃饭不仅可以使人手巧,还有训练大脑的作用,倘若一次进餐需要半小时,一日三餐便是一个半小时,对脑子实在是一种很有利的刺激,特别是和胳膊有关的大脑皮层面积较大,胳膊的运动可以促进脑子灵活,身体健康。所以,常用筷子能有效地刺激肌肉和神经系统。
国内的一位医学家也曾对一些幼儿进食情况做过调查,发现用筷子进餐的幼儿,在动作上大都有很好的协调性和连贯性,智力发育比较好,就是俗话说的“手巧心灵”
变色的筷子为啥不能用
超期使用的一次性筷子会滋生各种霉菌,轻者可能导致感染性腹泻、呕吐等消化系统疾病。严重发霉的筷子会滋生“黄曲霉素”,该物质已经被广泛认定可诱发肝癌。家用筷子使用频率高,且长期用水洗涤,很容易成为细菌生长的温床,如黄色葡萄菌、大肠杆菌等。长期将筷子摆放在橱柜内,则可能让筷子变质的几率提高五倍以上。
变色的筷子赶紧换
筷子颜色发生变化,表示材质本身性质一定发生变化。而造成颜色变化的因素通常是使用过程中食物、洗涤剂及空气、出餐柜内残留物附着而导致的。另外,细菌的长期堆积也是发生颜色变化的主要因素。
洗筷子“豪迈”是错误的
大多数家庭洗筷子的方式很“豪迈”:抓着一把筷子用洗洁精猛搓几下,然后用清水冲洗。事实上这样清洗很容易使筷子尤其是没有保护层的“裸筷”变粗糙,产生许多细小的凹槽、裂纹,使致病微生物残留。
转载请注明来源:360常识大全网 http://www.360chang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