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应走出“生态低碳”的发展误区
“低碳城市”似乎成为当下形容城市最时髦的名词。虽然,仅有的几个城市,有一些生态低碳发展的好样板。比如保定市的太阳能之城、上海世博园区从选址、规划到建设和运营都在贯穿低碳理念、以及杭州、无锡等地陆续出台衡量生态低碳城市的标准,这些城市在努力探索生态低碳发展的路径。
中国城市应走出“生态低碳”的发展误区
可是,我们用了“低碳”的概念,城市真的就在低碳发展吗?真的实现了低碳吗?从全国一些生态城市样板中,并没有找到肯定的答案。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教授称,中国许多城市,或陷入生态低碳发展的误区。
误区1:发展生态城市=制造城市景观
很多城市提出发展生态城市,就是修广场,建设人工园林,美化大马路,种植昂贵的树种、苗木。有些城市为了美观,甚至把城里的河床都全部水泥硬化。表面上,这些城市似乎美了。实际上,这些做法并没有实现低碳发展,反而一定程度上会增加碳排放。
误区2:生态城市=建生态新城
全国20多个城市提出要打造某某生态新城,包括天津、广州、青岛、宁波、铜陵各类等大、中、小城市都在提倡建设生态新城。许多城市提出打造生态城市口号,实际上是在建设生态新区,这些新区与老区距离较远,与旧城的相关设施保持分离的状态,他们是一个封闭的“生态王国”,与旧城、与这座城市的文脉甚至与市民隔绝开来。表面上看,生态新城比旧城更美了、更现代了,实际上他们正在远离城市最有活力的城市市民、城市文化。一件华丽的衣服、一副空洞的外表,能让人感觉到他们的美丽和魅力吗?
误区3:生态城市=高技术投入
今年5月30日,北京京交会国际智能城市大会上,参会学者和一些公司负责人,提出生态城市建设许多可以运用和值得改进的技术。一提到生态城市,建设低碳城市,我们一些城市就忙于上项目,追求技术的新颖、奇特。许多城市选择修建高标准的绿化设施,修建高标准的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并不认真评估设备和技术的应用成本。上海世博会上展示的垃圾气力输送系统由于技术新颖很快得到国内多个低碳生态城市的青睐。有些城市动辄投入数亿元搞相关技术改造和设备引进,因为应用成本过高,导致许多场地和设施闲置甚至废弃。也有一些开发商,把生态与低碳作为城市住宅的开发理念,把一些环保节能材料用于新型建筑中,建筑成本大幅度提升。说到成本,恐怕200多个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市长们,并没有仔细评估生态低碳城市建设需要投入的资金量。
关于生态低碳城市的再思考:
生态低碳城市,到现在没有一个被公认,且通俗易懂的定义。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认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该有不同标准来定义的生态低碳城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说,生态城市应该是一个自然、经济与社会共生的城市。
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终身教授张庭伟日前在广西桂林接受城市中国网专访时说到,生态低碳的城市,是为了追求一个美的城市。何为美?自然朴素谓之美,自然和谐共生谓之美,人与社会和谐发展谓之美。一个生态低碳的城市,首先要尊重自然、尊重城市文脉、尊重人的生存环境。
俞孔坚教授强调,城市的生态与低碳发展,首先应该想到一个免费的生态和低碳的维护系统,那就是大自然。大自然是最美的、价格最低廉的生态保持系统,也是吸附碳排放最好的系统。
社会的主要财富是城市创造的,而创造这些财富最核心的主体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我们发展生态和低碳的城市,要考虑到大部分城市人,而不是小部分人群。
生态和低碳的城市,必须是一个健康的城市,而不应是一个病态的城市。健康的城市本身是功能完善的。新加坡前城市建设局局长刘太格3月24日在上海接受城市中国网专访时说,如同一个人一样,身体健康的人,本身就会从内而外散发出一种朴素美,略加修饰打扮能让人感到很美;而身体不健康,无论怎么打扮也很难让人感到美。城市功能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很多包括中国城市在内的一些城市政府,把完善城市功能理解为做城市形象工程。这些形象工程可能最后并没有让他们的功能得到很好地发挥。正因为,城市是让在这里就业、居住生活的人建设的,就应该让城市的功能完善,必须让这些人在城市中便利、舒适的就业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