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群 > 婴幼儿 > 正文

小孩咳嗽有痰吃什么好的快

2017-06-23 18:32:23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小孩咳嗽了,最着急的是父母,而父母不可以乱给孩子吃药,给孩子治咳嗽是有很好的方法的,那么大家知道有哪些方法可以治疗孩子的咳嗽的吗?

小孩咳嗽了,最着急的是父母,而父母不可以乱给孩子吃药,给孩子治咳嗽是有很好的方法的,那么大家知道有哪些方法可以治疗孩子的咳嗽的吗?今天小编就来告诉大家关于治疗孩子咳嗽的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咳嗽有痰,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孩子将痰吐出时,有利于呼吸道通畅;如果排不出来的话,不仅疾病难愈,而且容易堵住呼吸道,造成呼吸不畅,严重者引起呼吸困难,危及生命。

肺热咳嗽痰多

肺热咳嗽痰多是由于风热邪毒犯肺,或风寒化热,肺受热毒所灼,失于宣降清肃,痰热内部导致肺内郁热,出现以咳嗽为主的一种症候,常在肺热感冒、无感冒症状后出现。肺热咳嗽常多见于免疫力低下的儿童,主要表现为反复咳嗽。

临床主要使用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等中成药治疗,能明显促进咽部和支气管纤毛的蠕动加强排痰作用,同时药液能覆盖在发炎的咽部粘膜上,缓解炎症刺激,镇咳作用显着而持久。肺热咳嗽主要症状之一为反复咳嗽,常伴有恶寒发热,咳嗽胸痛,痰少而粘,呼吸不利、口干咽燥,舌苔薄黄。部分还伴有胸胁隐痛、气短乏力、自汗盗汗,低热或潮热,面色少华,形体消瘦等症状。

肺炎痰多

小儿支气管炎通常是由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等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并发症,也可能由细菌感染所致,是小儿常见的一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初期为干咳,痰量逐渐增多,渐成粘液脓性痰。治疗不彻底容易转为慢性支气管炎,以持续性咳嗽为主,多月不愈,早晚加重,尤以夜间为明显。痰量或多或少,以咳出为快。临床在缓解期可以用一些止咳平喘的中药制剂,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症状。

风热咳嗽

症见发热,流涕,咳嗽,喉中痰鸣,咯吐黄痰,日重夜轻,小便黄赤,大便干燥,脉浮数,舌红苔厚腻,指纹红紫。治以疏风清肺,化痰止咳。

鱼蛤石花汤:生石膏30g,鱼腥草10g,金银花10g,海蛤粉10g,杏仁10g,前胡10g,川贝母6g,桔红6g,木蝴蝶6g。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约200ml,分3~4次服,少加白糖为引。(适合于5岁用量)。

风寒咳嗽

症见咳嗽频作,痰色白稀薄,恶寒无汗,发热头痛,塞鼻不通,喷嚏流清涕,喉痒声重,全身酸痛,小便清长,脉象浮紧,舌苔薄白,指纹红。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苏桔甘草汤:苏叶10g,桔梗6g,麻黄3g,甘草6g,桔红6g。水煎,服法同前。

阴虚燥咳

症见咳嗽日久,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喉痒声嘶哑,手足心热,午后低热,大便秘结,脉象细数,舌红少苔,指纹紫青。治以清肺养阴,化痰止咳。

养肺止咳汤

生地15g,北沙参10g,麦冬10g,五味子6g,小茴香6g。水煎,服法同前。

肺寒咳嗽 秋冬天气寒冷或骤受风寒引起咳嗽,日久不愈,日轻夜重,咳嗽痰鸣,咯痰白稀,便溏溺清,纳呆神疲,脉细缓,舌淡苔薄白,指纹暗淡。治以温肺散寒,化痰止咳。

冬花五炙饮

炙冬花10g、炙杏仁10g、炙枇杷叶15g、炙紫花6g、炙米壳6g。水煎,服法同前。

冰糖雪梨

功效与作用:冰糖雪梨滋阴润肺,养胃生津。适用于慢性气管炎、百日咳、慢性咽炎等病症。每口早、晚分食。

冰糖炖梨确有止咳作用,但需吃一段时间.经常吃冰糖炖梨,可祛除痰热、滋阴润肺。有条件加贝母同炖更好。此外, 梨,可减轻咽干喉痒、喉痛失音的症状;肺结核患者经常吃梨,可缓解肺热咳嗽、喉痒痰多的症状。

高血压患者经常吃梨,可滋阴清热,使血压下降,头昏目眩症状减轻;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经常吃梨,可保护肝脏,缓解肝硬化、帮助消化、健脾滋阴;雪梨加冰糖可制成雪梨饮,能清热止渴,适用于外感温热病毒引起的发热、伤津、口渴等。

注意事项

1、保暖

随气温变化及时给患儿增减衣物,尤其是睡眠时要给患儿盖好被子。

2、多喂水

饮食以半流质为主如米汤蛋汤,以增加体内水分,满足机体需要。

3、营养充分

少量多餐的方法,给予孩子清淡、营养充分、均衡易消化吸收的半流质或流质饮食,如稀饭、煮透的面条、鸡蛋羹、新鲜蔬菜、水果汁等。

4、翻身拍背

患儿咳嗽、咳痰时除拍背外,还应帮助翻身,每1-2小时一次,使患儿保持半卧位,有利痰液排出。

5、退热

如果体温在38.5摄氏度以下,一般无需给予退热药。如体温过高必要时应用药物降温。

6、环境的保持

居室要温暖,通风和采光良好,并且空气中要有一定湿度,防止过分干燥。

总结:通过小编的上文介绍,大家知道了小孩子咳嗽的原因了吗?大家知道了哪些方法可以治疗咳嗽了吗?大家知道了孩子咳嗽时应该注意什么了吗?当孩子咳嗽时,父母不要担心,要选择正确的方法来治疗孩子的咳嗽。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