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群 > 名人养生 > 正文

让老子教你如何减压

2017-06-21 16:57:36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你在生活中压力山大?我想多多少少都是会有的吧!如生活压力,工作压力,想知道古人是如何减压的?让老子来教你如何减压。 让老子教你如何

你在生活中压力山大?我想多多少少都是会有的吧!如生活压力,工作压力,想知道古人是如何减压的?让老子来教你如何减压。

让老子教你如何减压

近日,成都一男子因压力过大抛妻弃子离家出走,南宁一男子疑因压力大跳河……因为压力大而寻短见的新闻屡见不鲜,让人感叹不已。

压力,无时不在,无人不有,而到了现代,这一问题越发严重,看似也越来越难解决。大家普遍以为,要排解压力,首先需要自己调节,要休息好、想得开,甚至还可能需要心理医生的参与,而光是“想得开”三个字,在不少人看来就很不容易做到。

但事实上,老祖宗就给我们留下了排解压力的宝贵财富——哲学。我国的古老哲学,有的看似不合时宜、该抛却,但事实上,许多哲学思想是哲学家人生经验的精华结晶,在人们面对人生问题甚至低潮时,这些哲学经验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比如道家创始人——老子,其所着《道德经》虽然不是一本养生书,但其中的不少哲理同样可以用在养生上,给人提醒与帮助,让人从一味的快节奏中解脱出来,适当地慢一些,脱离急功近利心态。人们通过了解其思想,也能够去思考一些问题,明白自然与身体的规律,进而善待自己的身体与情绪。

在老子的思想方面,与现代人有关的是关于养生与处世方面的哲学。养生方面,老子主张要寡欲知足、致虚主静、返璞归真。在处世哲学方面,他主张要善柔、慎微、反察。

去甚去奢,知足者富

现代人的物质环境充裕,欲望的追求使人身心疲累。其中,欲望可以有很多种,举凡对事业的欲望、学业知识的欲望、成名的欲望、金钱的欲望、物品的欲望、感情的欲望等,充溢着人的每一天,但对于欲望的追求,会使得人的精神消耗,影响到身体的运作。是以老子主张要保养精神,减少精神上的焦虑、消耗,保全精神是养生的首要工作,其次才是对身体上的保养。

所以他在《道德经》中提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就是说明声、色、味会让人的感官因为遭受过多刺激而失去作用,沉迷于打猎等会让人心狂野难收,珍贵的宝物会让人行为失控。欲望过多会让人失去理性,沉迷于欲望的追求使心情失去平静。但是,即便沉迷进去,想要的东西,并不见得就能得到,即使得到,还可能在之后想要更多,如此反复,以致陷入无底的黑洞中,迷失了本性而不自知;但如追求不到,又会带来情绪上的失落与不满足,郁郁寡欢,精神上亦不平静。

《道德经》中还提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得到富贵,原以为能够达成心愿,但对这富贵能维持多久,不免又心生忧虑,担心失去的一天;而若是得了富贵而骄纵,又会自己留下把柄,招来祸患。无论是从哪方面来看,这对精神与生命都有所危害,而且无论是对富贵、功名还是爱情的追求莫不如此,很让人矛盾。

当然,老子并不只是提出了问题,也提出了解决方案,比如他指出,“知足者富”、“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人的欲望产生于不知足,若贪欲多求,则会处心积虑地想要追求,结果受伤的必然是自己。原本追求欲望是想要求生活更舒适、生活质量得到提升,但是却使得自己不得安宁,精神惶惶不定,也没有心情去享受生活,反而带来更大隐患,这就得不偿失了。所以老子说:“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就是说,人要抛弃、除去过分、过多、过大的追求,少些欲望与知足常乐,才能获得精神上的平静,从而达到养生目的。

致虚守静,天下自定

在养生哲学方面,老子讲究致虚守静。人的心里每天充塞着一大堆烦文琐事,老是想着等下会怎么样、等下要做什么,记事簿上也记满行程,让人没有一丝喘息空间,好像不这么做就显不出自己的地位与重要。这样看似忙碌,但精神上其实十分空虚,往往又要借着更多的忙碌去填补。

在老子的思想里,道的最高境界是“虚无”,“无”的作用极大,虽无却有,无为却无不为,是以“虚”、“无”的功用最大。大家一定认为,“虚”、“无”就是没有,既然没有,那还能有什么用处?

所谓“无”,看起来什么都没有,但用处其实不小,关键在于观察的角度。比如空水瓶才能盛水,空房屋才能住人,空箱子才能装物,它们若是实的、满的,至少作为容器装东西这一属性便不再有用。是以正因为“无”,才能显出它的用处来。

人每天朝夕营营,正是由于心内不虚、不无,随时受到物质、欲望、琐事牵绊。是以老子主张要致虚,让心无为、无欲、无智、无身,内心不填塞东西,心里虚空之后,才能容纳更多,否则心中每天充满各种红尘琐事,连思考与体会的空间都没有,就只是每日匆忙、机械地重复而已。

要达到“虚”的境界,要致虚,主要是要“守静”,要“守静”仍然是要去除欲望。老子认为:“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天下万物都是出于虚静而后又归于虚静,但人常会有欲望,会妄动不安定,会想追求、追逐,而这样无法达到虚、静的境界。人这种行为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因为一旦内心充塞欲望,则无法平静,所以主要还是在于去除内心欲望,将心思保持在空明宁静的状态,唯有在心思灵明平静时,才能够看清一些道理,才能明澈如镜,不受蒙蔽。

老子还讲求返璞归真,正如其所言:“大人者,不离其赤子之心者也”,“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所谓赤子之心,是指天然的资质,就是本性。当人还是婴孩时,并没有过多不当的欲望,无知无欲,此时也是精神消耗最少之时,随着年龄增长,烦恼、思虑与欲望愈多,人的精神上受到的压力愈多,也就更容易产生精神上的疾病。老子以为,人应该将心思心境归于如婴孩时纯真的心态,不追名逐利,不争无欲,这才是善于保养人的精神的养生之法。

问题要分两面,老子主张寡欲值得学习,但寡得过分则会让人消极,这就不值得效仿了,毕竟生活是充满希望的,人也应该有生活的目标。

总结:古人减压是不是很赞!呵呵~希望能帮助你坚持绳上的压力。(文章原载于《家庭医药·快乐养生》,刊期:2012.06作者:王熙章,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360常识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