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寿星问鼎华山的秘诀
目录:
第一章:老寿星问鼎华山
第二章:退休生活的选择
第三章:爱美老人更健康
第四章:“老年漂”寻根
想象一下自己80岁的时候还能做什么?看看我们身边那些八九十岁的老人都在做什么?如何才能让自己的既长寿又活得有质量呢?看看这为寿星的长寿秘诀吧!
老寿星问鼎华山
“一点问题没有!”,空军总医院骨科主治医师郑超按着92岁老人的腿说道。不仅腿脚灵便,连老年人常患的骨质疏松都没有,这传奇的92岁老寿星到底有什么绝招?这还得从他的一项秘密锻炼开始说起。
咱爸咱妈们都知道,年龄大了以后医生会建议您适当锻炼,减少过大的运动量,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老寿星周参天,从六十多岁退休开始爬山到现在,名山爬了就有三十多座,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82岁那年他成功登顶了华山!
身康体健吃麦片
如果让您外出登山,会提前准备什么东西呢?常用药、健走杖?92岁的老寿星坦言他每次登山,“必带燕麦片!”周参天的儿子告诉我们,老父亲坚持二十年每天上午要吃燕麦片,而且还必须是极其特别的做法,普通的冲泡可不行,那自家的燕麦片到底是怎么做的呢?在现场孝子做了演示,首先磕一个鸡蛋,之后放黑芝麻粉,再加入燕麦片和牛奶,最后一定要搁上几粒葡萄干,简单的几步就能保证早上丰富的营养摄入。
特制粉蒸肉助长寿
而除了这独特的健康燕麦片粥,老寿星自己还会做一道家里人经常吃的家常菜粉蒸肉!首先把米洗干净,然后把米放在案板上就开始用擀面杖擀。周爷爷告诉我们,一共要擀三次,目的是把米擀成细小而且均匀的颗粒状。擀碎之后的米不要立刻就用,要把它放在通风处,至少晾上十分钟,这样接下来炒的时候会非常均匀,不会成块状。大火干炒十五分钟,最终炒成金黄色就算炒好了,然后准备辅料,这样剁碎放在肉里,做出来的米粉肉才能入味,才好吃。把肉切成一片一片的长方形,放入料酒、酱油,一勺白糖,盐适量,开始搅拌,最后把炒好的米粉均匀地撒在肉上,而这也正是周参天家做粉蒸肉的诀窍!要在蒸锅的下面,先垫上一层红薯,然后再把沾满米粉的肉放在红薯的上面,这样蒸出来的肉肥而不腻,蒸熟以后既能吃到肉,又能吃到香喷喷的红薯。大火三十分钟之后,香气扑鼻的粉蒸肉就做好了。吃了这么多年的粉蒸肉,说到这个话题,周爷爷就欢喜地合不拢嘴,虽然吃肥肉,但正是因为吃肥肉加强锻炼,心态好,还有两个孝顺儿子,血脂正常得很!
健康长寿三秘诀
92岁的老寿星爱爬山,家里人不担心吗?除了两个孝顺的儿子时刻陪同,照顾好老人的健康,84岁的老伴也是个贤内助,虽然由于性格原因不喜欢和周爷爷一起爬山,但老两口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周爷爷说,健康长寿他还总结了三句话,“早晚公园走一走,能活九十九!”、“三天两头去爬山。能活一百三!”、“全国名山胜水满处游,能活一百六!”瞧瞧老寿星的心态,真是羡煞旁人!
剧烈运动勿穿帆布鞋
气温上升,单鞋上岗,有人用它代替专业运动鞋。对此,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吴涛提醒,帆布鞋最好别连着穿很多天,更不要穿着它去运动,因为这可能导致你的脚受伤。
好的运动鞋应具备轻便、抗扭、避震、防滑、吸汗等功能,除了能提高运动员的表现之外,也能降低运动受伤的几率。帆布鞋的鞋身太过柔软,尤其是后跟及中底部分不够厚实.稳定性不高,胶质鞋底退震性较差,因此不宣穿着它参加剧烈运动,如打篮球、踢足球等。不过,慢跑、跳绳等强度不大的运动,适当穿一下帆布鞋是可以的。
帆布鞋的透气性较差,长期穿,会使双脚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中,可能引起汗疱疹和湿疹,或感染上其他皮肤病,如足癣、丹毒等。青少年儿童的足部发育还没成熟,帆布鞋不利于儿童足部的健康发展,对有扁平足的儿童,帆布鞋的鞋垫无法预防扁平足后遗症,长期穿会使足弓变形,还有可能形成结构性扁平足。
因此,家长为孩子选择鞋时要注意三点:一要有坚硬的后跟,以稳定后跟骨,防止脚在鞋内左右摇摆,减少扭伤;二要有足弓承托的鞋垫,以舒缓足弓疲劳,减轻小腿劳损:三是防止前掌过松或过紧,令足部更舒适。
退休生活的选择
假如明天是你工作的最后一天,在之后的生命中你会怎么做?数着退休金度日?还是实现自己以前的目标?不同的选择,不同的人生,且看《明星》周刊列举的几个德国人的选择。
现年41岁的阿德里娜原是全德汽车协会在慕尼黑的采购人员,曾在那里工作了16年。对于为什么尚未到退休年龄便辞职出国选择新的生活,她如此解释道:“我不想一直做那个工作到退休,我问我自己老了的时候应该做什么?后来在一次出国旅行中遇到了印度瑜伽术,我知道这是我想要的生活。我希望住在海边,并且能够帮助别人。所以我辞了职,来到伊比沙岛。”
与很多人一样,没有了正式工作的阿德里娜也为未来恐惧过。不过,除了学会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她也有了更周详的计划;在伊比沙岛教授瑜伽课程可以赚到一部分钱,旅游旺季时当导游每月至少能够收入1000欧元以上,存起来足以应付淡季时期的花销,也能够为以后干不动时储备一些资金。到了退休年龄后每个月她能够领取国家提供的400欧元退休金,原来她工作的全德汽车协会也会为她提供每月150欧元的补助,加上预先存起来的钱,能够勉强应付未来的生活需要。
除了物质上的准备,阿德里娜认为:“我现在是在为我的身体和脑袋投资,现在的生活方式能够让我变得更年轻和工作更长时间,这也是一种养老保障。”
露西。法拉赫现年60岁,曾作为祖母互惠生(即Au-pair.去国外以提供服务换取食宿和部分报酬)前往印度提洛尔,为那里一个住在茅屋里的家庭服务。在做互惠生期间,她帮助这个家庭盖房子和经营田地。
为什么露西会想到以这种方式旅游?露西说,她的孩子都已经长大成人了,现在是她第一次不用为他人操心的时刻,终于可以去国外体会不同的人生。
拉特现在已经是77岁高龄,14年前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在职时,他是保时捷公司的工程师,现在风行世界的盘式刹车片便是他参与发明的。在面临退休时,这位忙碌了一生的工程师进行了艰难抉择。停止工作不是问题,但拉特认为,一个工程师必须做一些与技术有关的事,如果只是侍弄花草,很难让他对生活感到满意。
正式退休之后,拉特一心琢磨他的“第二春”计划。在拟定计划时,他坚决避免了挣钱的因素——因为这会有压力。他只想做点有意思的事,用自己的技术和知识来帮助别人。当他从电视节目上看到波斯尼亚地区(位于南斯拉夫境内)的地雷造成许多人员和财产损失时,他决心制作一种扫雷仪。在几位来自经济,政界和军队退休老人的协助下,拉特终于画出了扫雷仪的图纸,并送往瑞士的工厂进行生产。经过实践证明,他的“探雷狼”能够有效地找出隐藏在地底下的地雷,在波斯尼亚广泛运用。
爱美老人更健康
有人认为,扮靓是年轻人的专利,老年人发白脸皱,与其费尽心机打扮让人说“老妖怪”,倒不如顺其自然呈现“老态”。但心理学家认为:老年人恰当而适宜地修饰与美容,会给他们带来青春的活力,潇洒大方的仪容常使他们感到年轻。医学专家曾调查过3000余名老年人,发现注重着装、喜欢“老来俏”的老年人患高血压、溃疡病、癌症等与精神因素有关的疾病,比不喜欢穿得俏的老年人少30%左右。
时髦老人拍写真
时下一些时髦的老人居然“成群结队”到影楼拍起了个人写真照片。这些爱美的老人表示,她们希望通过拍摄个人写真照片,找回久违的“青春梦”。
天津市和平区一家影楼曾一天接待过十余名来拍摄写真照的老人。她们结伴而来,有的是老同学、老朋友;有的是老邻居。经化妆师“精心雕琢”后,这些老姐妹容光焕发,仿佛回到了青年时代。
爱美老人要祛斑
人老了,脸上长出老人斑,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可是,苏州一位80岁的老人却到医院请医生帮忙祛斑。老人说我虽然80岁了,但是身体好,精神好,就是特别不喜欢脸上的这些斑。
考虑到老人年龄偏大,医生决定分两次为老人祛斑。在用激光点斑过程中,医生问老人痛不痛,老人则很大声地说不痛。
情绪不好化化妆
在做客《鲁豫有约》节目时,退休编辑,85岁的快乐老人宋书如说:“我是80岁年龄,18岁的心态。我每天早上必须把假牙戴上,然后照着镜子化妆,再把要穿的衣服配配色彩,心情立刻轻松起来了。”
“潮大伯”相亲
“潮大伯”是电视台给他的雅号。说他是潮人,首先他“职业潮”,开的是个性服装店,卖时尚男装,什么牛仔裤、格子衬衫、个性T恤及帽子和饰品……他身材瘦小,头发有些前秃了,脸上皱纹道道,乍一看其貌不杨,但是“穿着潮”,他会穿牛仔裤、小T恤、休闲小西服,戴一顶绅士小帽。他口才好,第一次上电视相亲,就侃侃而谈:“我今年56岁了,有着青春火热的心,我要找的是爱情,不是随便凑合的老伴。75岁以上才叫老人,才叫找老伴。我要找的女士在50岁以下,一定要有眼缘,要有怦然心动的感觉。”一席话逗乐了主持人,也吸引了几十个中老年女士来相亲。有个28岁的女孩指名要见大伯,当然了,女孩不是来相亲,只是喜欢大伯这开朗自信的性格,想和大伯做个忘年交。
每一次相亲,大伯都妙语连珠,但他的缘分却姗姗来迟。原因是他喜欢40岁左右气质优雅的女士,而这类女士看到身材矮小的“潮大伯”又不太喜欢,那些朴实的和大伯年龄相近的大妈,他又不喜欢。一来二去,大伯以其“潮人”形象,成了相亲节目的红人。电视台的自由相亲大会,只要他一出现,立即会围上一大群人,简直成了中老年妇女的偶像。
电视台举办的歌友会,还请大伯去做评委。只见他风光地坐在台上,对一个选手这样点评:“小伙子,我也喜欢唱歌,经常去K歌,这唱歌呀一定要有感情,你缺少的是一份真情实感!”说完大伯还吼上一嗓子:“我的热情,就像一把火,燃烧了整个沙漠……”听得全场掌声雷动。
“潮大伯”的电视征婚快两年了,他的意中人一直没有出现。但是他在征婚过程中结识了不少中老年朋友,他组织自驾游,还给大家拍摄照片和视频。一群人赏美景、品美食、唱歌、跳舞,开心无比。
找不到老婆,却找到了快乐。大伯说他依旧期待着“怦然心动”的时刻!
“老年漂”寻根
在当前中国的城市里,除了年轻的“漂一代”,又多了一群年老的“漂一代”。根据一项调查显示,“老年漂”的三大主因中,83.2%的人表示是“帮子女带小孩”,其次是照顾子女的生活,占到61%,还有42.2%的人表示“想念子女”。此外,年轻人想让老人享受更好的生活条件占到30.1%、子女照顾父母方便占25.3%、城市生活便利占16.1%。
宁波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周亚越教授认为,过去,中国人都强调“父母在,不远游”,后来也认同“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到了现在,却变成了“子女在哪里,家就在哪里”的无奈选择。“老年漂”是社会快速发展的产物,这一现象折射出当代家庭内部“亲子关系”的巨大变化,也反映出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由于现代都市中的大部分核心家庭都缺乏照料家庭、抚养幼年子女的能力,社会化的服务又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只能通过扩大家庭规模来应付各种家庭生活事务。
她认为,对老年人来说,“老年漂”现象的产生喜忧各半。喜的是,“漂”的初衷是能同儿女相伴相随,同甘共苦;“漂”的结果是心灵得到慰藉,情感得到充实。但忧的是,由于“漂”衍生的陌生环境及陌生脸孔带来的重新融合的急迫性,而形成的新压力感和孤寂感。户籍的限制、文化的差异、社会网络的缺失等,都让所谓的“老年漂”一族体验到了那种被连根拔起的“无根”状况。
如何解决“老年漂”问题?周教授认为,“老年漂”是一个需要重建生活的群体,特别需要社会的关爱,诸如公共福利政策的调整和落实,社区的帮助和关注,邻里的善意和接纳,都值得提倡,目标是促使他们尽快地、尽深入地融入当地城市社区,并解决他们在生活上的困难。这方面,城市社区社会组织大有可为,至少可以起到两方面作用:促进“老年漂”一族融入当地城市社区。例如,社区社会组织可以在语言培训方面向“老年漂”一族提供帮助,也可以组织“老年漂”一族和当地老年人一起共同开展文体娱乐行动。关爱“老年漂”一族生活上的困难,社区社会组织可以在老年人出行、购物、娱乐、医疗等方面提供帮助。
当然,毫无疑问,“老年漂”一族的孩子必须有意识地与自己的父母多沟通,关爱父母。年轻人应当明白,老年人来到子女身边,不仅分担了子女照顾孙辈的压力,还需要自己的晚年情感寄托,所以,子女要学会把父母当成“父母”而非“保姆”,工作再忙,也应多抽时间和父母交流,要多了解和满足老人的情感需求。
此外,周教授指出,按现有体制,老年人医疗、福利等政策都是地区性的,流动人口很难享有暂住地资源。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流动人口呈增加趋势,对流入地福利保障、社区工作、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等都将提出新课题。周教授建议,加快对老年人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的统筹政策;退休金领取和医疗保险报销逐步实现全国联网,为流动老年人创造更多方便。
你说我说“老年漂”
社工小莫:在我们接触的“老年漂”中,很多人的生活就是三点一线:家、菜场和学校,与他们发生关系的往往也只有子女的家庭。这是因为他们放弃家乡熟悉的环境,原来的社会关系全部被打破,一切又要从零开始,也就难免产生孤寂感。
我们也调解过一些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在这里想给身为儿女的说一句:老人们的生活习惯、消费观念等已形成习惯,不能要求他们短时间内做出改变。应该理解父母的苦衷,多腾点时间陪陪父母,多跟他们交流沟通。
当然,社区也要创造条件和环境,比如组织语言交流、交通常识、设施使用、礼仪知识、法律维权等方面的培训,搭起他们沟通、交流的平台,让老人更快地融入在宁波的生活。
市民陈女士:绝不让父母漂。他们这时候才真正意义上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前五六十年都在为别人忙活。
市民蔡小姐:其实我们只想到自己的面子和虚荣,没真正考虑过父母的心理和需要,他们或许不想高楼,不爱大城市,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圈子,有自己一辈子熟悉的人事物,可我们却硬将他们分开。
市民唐女士:我的父母也是“老年漂”,我很能体会他们的感受。在我看来,身为儿女的我们更应该从细节入手,帮助父母融入新生活。特别是婆媳关系、两代人的观念差异等难题。现在很多夫妻来自不同地方,两代人的文化、语言、生活习惯差异很大。子女应更多地体谅和尊敬长辈,尽量去适应他们,调解可能产生的矛盾。
教师孙先生:我觉得我们还应该看到“老年漂”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这种生活模式使一家三代可以团聚在一起,让年幼的孩子能在一种更健全的家庭关系中成长,对孩子成长很有利。
作为儿女,大多也希望能让父母享受天伦之乐,出发点是好的。子女要做的,是从精神上关爱老人,陪他们说说话,聊聊身边的见闻,听听他们的心声。
公务员崔先生:我觉得我们对于“老年漂”大可不必过于焦虑。这是父母爱的一种自然表达和延续,既能维系一家三代之间的亲情融合,又可省去“常回家看看”的劳顿。毕竟,许多父母也乐意用“老年漂”的方式来帮助子女,呆在子女身边。一旦离开,可能反而会感到亲情的失落。
问题是,父母终究会有老得不能动弹的那一天。那时候,年轻夫妻要懂得感恩,懂得反哺,真正承担起重任。
结语:不要说八十岁了,现在很多年轻人稍微运动一下就觉得自己的全身都难受。如果年轻的时候还不好好保养自己,那么等到八十的时候,也许大家就只能在床上躺着了。(文章原载于《家庭保健》,刊期:2012.04,作者:钟慧,陈海蕾,春生,宁向华,小非,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360常识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