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壮年成心理问题主力军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关注人们心理、精神健康,再次成为热门话题。然而,现代青壮年以及职场的心理健康却不容小觑。
青壮年成为发病“主力军”
来自南京市精神卫生部门的一份最新统计资料显示,我省精神障碍、心理疾病的患病率,由10年前的10%左右,已上升至目前的14.7%左右,其中躁狂型、精神分裂型重症精神病发病率约为1%-1.5%。全省现有重性精神病患者80-100万左右,南京约有6—8万人。
今年以来,南京某脑科医院精神心理科的日门诊量都在800-1000人次,比10年前增长2倍多;上升最快的,是抑郁症、焦虑症、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等几类。
这家医院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精神病人是20-50岁的青壮年;前来就诊的,相当一部分是由升学、就业、买房、情感等原因引起的,其中不乏高级白领和大学生。
“引起精神病的原因很多,目前医学上能肯定的,只是遗传因素,易感人群体内有发病基因;其次,是社会环境因素、生活环境恶劣、气候变化等影响。”南京市脑科医院副院长姚辉主任医师说,精神病的发病机理至今仍未完全清楚,但普遍认为是“易感基因+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精神心理科门诊量大增,既与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上升有关,更与社会大环境变化密切相关。白领、知识分子、大学生来就诊的比例增多,说明这部分人群重视精神、心理健康,并不一定表明这部分人群发病率比其他人群高,“这只是冰山一角。其实,广大的农村患者几乎都未得到及时治疗。”
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增多,还与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快、经济发展迅速有关系。长寿老人增多,老年痴呆、老年癫痫等生理因素引发的精神疾病也明显增多。其次,经济发展迅速,外界各种不良刺激增多,也会诱发精神心理疾病。另外,社会转型时期,贫富差距加大,一些人心理失衡,也是精神心理疾病诱因之一。
职业压力是最受关注病因
“近年来,职业倦怠诱发的精神心理疾病,逐渐受到国际精神病学界的重视。最新的理论研究表明,大多数精神、心理疾病与职业压力有关。”据江苏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副主委张宁介绍,之所以20-50岁发病人群比例最高,是因为这一年龄段人群正好处于职业状态。“这一群体,为了升职称、为了保住职位、为了谋取更好的前途,往往殚精竭虑,夜不能寐,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心理、情感障碍,就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为精神疾病。”
张宁介绍说,职业倦怠是一种感觉疲劳或挫折的状态,可以表现为生理、心理多种症状。生理上可能出现头疼、内分泌失调、睡眠障碍等情形,心理上则主要表现为厌倦、力不从心、情绪烦躁,情况严重者则发展成忧郁症、精神分裂等。
前阵子发生在富士康公司的十几起跳楼事件,张宁认为就是典型的职业倦怠引发的精神异常。他说,预防倦怠,要靠个体本身的认知,要学会豁达、大度、自我减压与调节;其次,是用人单位要关注员工的精神需求,管理不能简单粗暴,要将每一位员工的工作压力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同时,政府应建立“兜底”社会保障体系,保住弱势群体的生存底线,让他们能有尊严、有希望地生活。
1/4的人有过精神心理困惑
出于传统习惯原因,多数人有了心理障碍、抑郁、焦虑等,不愿意去看心理医生;家中有了精神病患者,亲属也往往是藏着、掖着,不愿为外人知道。其实,据专家介绍,有25%的人,一生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心理问题,如果他们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或者家人、朋友能及时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就能避免更大的伤害。而目前,我国精神类疾病的就诊率仅有9.2%,治疗率只有不到5%。
一个社会实现是,许多人一提到精神病都异常害怕。“其实,在精神病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的病人是抑郁症、‘文疯子’,大多患者不会伤人。”据介绍,目前已经有了很好的药物,精神病人如果发现得早,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就能控制住病情,而晚期严重的精神分裂、躁狂类疾病复发率较高,需要长年服药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