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婚姻家庭 > 正文

别一味付出 偶尔享受被爱的滋味

2017-07-27 11:31:04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爱情里,总有一些事情是对的,一些事情是错的。当你一直都是处于爱人的阶段,是否想过为自己争取被爱的感觉呢?

爱与被爱,每个人的感受不尽相同。有的人,喜欢享受被宠爱的感觉;有的人,则更喜欢奉献爱的那种责任。

爱,还是被爱?答案就暗藏在那些与爱息息相关的快乐与痛苦中。作为一个主动爱别人的人,原因也许会有很多:爱别人会使自己感到安全,爱别人是因为自己缺乏自信,爱别人只不过是在玩弄一种微妙的权力游戏......

在付出爱的同时,作为一个爱人者,他们更看重回报所带来的价值。临床心理医生舍利·杰克森(Sheri Jacobson)就说:“有些人并不会因为付出而感到委屈,因为他们得到了对方其他形式爱的回报”。

幸福的爱人,各有各的不同,但他们的关系总是双方相互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心理学家克里斯蒂娜(Christina)曾作过研究,如果一个人无法成为他希望成为的人,就会本能地和自己理想中的人接近。比如,你希望成为一个充满力量和精力的人,但由于各种原因,你没有表现出这类特质。所以,你十分崇拜具有这些特质的伴侣。“有些双方互动非常好,但有些则会起到破坏性作用。”克里斯蒂娜说,假如一对爱人彼此依赖的并不是对方完全具备的东西,这种情境会令双方都不开心。

爱人者的“达芬奇密码”

如果你发现自己总是充当被处罚而不是收获的角色,有没有改变的可能呢?田媛,33岁,她在情感关系中就是“爱人者”。她和一名已婚男子在一起有9年了。3年前,这位男子与他妻子离了婚,但是,尽管田媛非常希望,他们还是没有生活在一起。可田媛说自己无法离开他。

“我全心全意地爱着他,”她说,“我不停地努力让他感到快乐。但是我憎恨他的优柔寡断。每一次我们亲近一点,他就连忙跑掉,消失一段时间。这让我感到十分不安全。我应该结束这种关系,但我做不到。”

田媛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幽默女人,可她为什么会有如此表现?心理学家将田媛的这种原因归结为她童年家庭的影响。“相爱的方式,大体上暗示了人们幼年被养育的状况。”

在一个父亲很强势、很具攻击性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作为一种生存方式,他/她可能就学会了安抚、缓和与崇拜,而不是挑战。如果我们总是不成比例地去爱别人,就会把这种较低的自我价值感长久地固定成一种模式。假如过去我们有生病、苛刻或是贫穷的父母,我们就会表现得像一个爱的付出者,因为害怕惩罚或者渴求关爱——这是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

我们使自己习惯于付出关爱,而在后来的亲密关系中,我们也无意识地选用同样的角色。我们阻止自己接受爱,是因为从未经历过满足自己的需要,或是看重自己的价值。几乎每一个愿意施予爱的人,隔一段时间都会收起他/她的爱。

心理学家和咨询师简尼特·瑞波斯坦(Janet Reibstein)向超过200对夫妻作过访谈,并出版了《男人与女人保持爱的故事》一书。她说:“爱人者拥有离开或是要求更多的选择权,对于爱人者来说,跳出回报——惩罚怪圈的唯一出路就是走得远远的。”

好老公模式

在爱情关系中,作为一个被爱的人,似乎听起来不错,但其实也有不利的因素。

朱虹,43岁,已经与李杰度过了15年快乐的婚姻生活。“每个人都知道李杰是个大好人”,她说:“他为我做了一切,但是也正因为看起来我和一个圣人一起生活,结果坏人的角色就自然由我来扮演。”

“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得不分开,我知道李杰会在两分钟内找到合适的人,而我已经习惯了依赖他,失去他,可能很难再找到像他这样待我的人了。”

文洁,38岁,与方裕结婚11年,有一个儿子。文洁是全职主妇,而方裕是一家公司的主管,每天工作很长时间。尽管如此,他还要做晚饭,照顾老婆和儿子。“方裕永远都是这样”,文洁说:“我想可能是因为我是家里排行最小的,完全被宠坏了。

我在成长的过程中就相信我是特殊的,是值得被人爱的。方裕的爸爸同样宠爱他妈妈,所以方裕从小看着他爸爸付出的多一些。方裕并不认为自己惧内——他认为拥有这样的亲密关系十分公平。对此他真的十分自信。而且如果我的表现不好,我知道他也会离开的,他知道我对他很依赖。我们彼此很合适。”

而对于曼丽来说,被爱则是她需要的一剂药膏。在她艰难的童年里,父母的爱是“间断的、易碎的、而且总在改变”。伴侣施洋对她的爱却是“完全的、毫无保留的”。曼丽说:“这是我一直以来苦苦寻找的。为了感到安全,我需要他爱我要比我爱他多一点。”施洋对此表示理解并欣然接受:“我自己有安全感,所以这不是什么问题。我知道她爱我,这就足够了。”

在一对爱人中,要被爱的那个人表达他/她的情感,可能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他们可能默认了童年时接受的一种信息,认为接受爱要比给予爱更安全。

爱与被爱,能否改变?

那么,什么能够促使改变的发生?通常,爱情之外的事情会引起它的框架发生摇晃。比如像失业等突发事件,会迫使被爱者为他们的亲密关系多付出一些力量——因为这时他/她的伴侣有些力不从心。或者,爱人者可能会病倒,需要照顾,而被爱的伴侣以前一直没有付出关爱的理由。

“从我的经验来看”,克里斯蒂娜 说:“除非当事人注意到了这种可能,一段时间以后,他们的关系一般又会变回去。这是一个好机会,双方可以看一看表面之下的东西,更好地理解两人之间的驱动力,以达到一个积极、健康的永久性改变。

有时候,当改变是被迫进行的,不论是爱人者还是被爱者,都不能接受新的角色安排,他们的亲密关系也就随之结束了,这经常发生在其中一人重塑自己的时候,另一方无法接受,俩人的关系也就随之结束。”

要想理解是什么使我们爱的太多或者太少,需要进行一番自我检查,并挑战一些我们认为自然而然的想法,努力尝试一些新的行为。如果我们给予的爱太多,我们可以看一下扎根在我们内心深处的信条。比如“我必须全心全意地爱一个人,否则我将被抛弃,最终孤单一人”。如果我们做到了改变行为,就会看到我们的担心其实不会变成事实。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会感受到爱带来的喜悦。

“一段亲密关系就像一本由不同章节构成的书,在这些章节中故事逐渐呈现。”丹尼斯·纽赖兹(Denise Knowles)说,“在两性关系中,有时候他们彼此爱与被爱,有时候他们互相不喜欢,有时候一方享有被爱的权利,有时候这种平衡又反过来。这是一种有价值的情绪波动。如果你坚持待在一个位置上,不管是爱人者还是被爱者,都可能使你们的亲密关系变得停滞不前。在这样的亲密关系中,对于双方幸福都有利的是——故事要不断持续地发展下去。”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