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 > 二十四节气 > 正文

惊蛰养生 “乍暖还寒”吃梨润肺养胃

2017-06-29 17:16:15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什么是惊蛰节气,很多年轻的朋友可能对于惊蛰节气不是很清楚。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惊蛰节气该如何进行惊蛰养生,一起来瞧瞧吧!惊蛰是

什么是惊蛰节气,很多年轻的朋友可能对于惊蛰节气不是很清楚。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惊蛰节气该如何进行惊蛰养生,一起来瞧瞧吧!

惊蛰是什么意思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中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所以中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

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这是当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宝贵经验。沿江江南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对水、肥的要求均很高,应适时追肥,干旱少雨的地方应适当浇水灌溉。南方雨水一般可满足菜、麦及绿肥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防止湿害则是最重要的。

惊蛰

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梨可以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

我国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者性寒、味甘,入肺、胃经,有清热养阴,利咽生津,润肺止咳化痰的功效,惊蛰时天气乍暖还寒,气候仍然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咽痛音哑,由于一些细菌开始活动繁殖,就容易患呼吸道疾病,表现为咳嗽咳痰,梨既可以生津润肺,又可以止咳化痰,且含丰富的果酸、铁质、维生素A、维生素C等,特别适合这一季节食用。但因其性质寒凉,不宜一次食用过多,否则反伤脾胃,对于脾胃虚寒或者血糖偏高的人,则不宜食用生梨。

梨的三种食用方法:

1.榨汁食用:取生梨,去核,去皮,榨汁后取1杯约400毫升,加入冰糖10克、胖大海1枚,煮后服用,有润肺生津、利咽开音的功效;将生梨、莲藕一同榨汁后兑蜂蜜饮用,有健脾、清心、润肺的功效。

2.蒸熟后食用:生梨1个,川贝母3克,冰糖10克。梨去核后,把川贝母3克研成细粉及冰糖10克放入梨中,放在蒸锅内蒸45分钟后取出食用,润肺止咳化痰之力更强。

3.煮水食用:切片后与冰糖、川贝母、银耳同煮,有健脾润肺止咳的功效。

适合春季养生的具有润肺健脾功效的食物还有枇杷、百合、银耳、莲藕、山药、大枣等,药物有沙参、麦冬、玉竹、黄精等,在自身体质合适的情况下,春季常食用上述药食物对健康会大有好处。

惊蛰节气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是春暖花开之季,但又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之时,因此,也是流行性疾病多发的季节。诸如流感、流脑、水痘、带状疱疹、甲型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所以,在这一节气中,应该做好流行性疾病的预防工作。除此之外,关于惊蛰期间还要注意啥呢?

中医学上,以四季配五脏,春季属肝脏,一系列肝的病证,如精神疾病、高血压、中风等病,常会在春季复发或加重。中医很早就提出“春宜养肝”的说法。春季只有保持肝脏的生理功能,才能适应自然界生机勃发的变化。如果忽视了护肝养肝,肝脏机能失常,则易发生上述病症。

《黄帝内经》指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意思是说,在人体正气强盛的情况下,邪气不易侵入机体,也就不会发生疾病。所以,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十分重要。春季注意调理起居饮食可起到预防疾病的目的。第一,生活上不要过分劳累,造成体质下降,容易使疾病乘虚而入;第二,要保持精神愉快、心平气和的良好心态,切忌妄动肝火,否则肝气太盛,易患头晕、目眩、中风和精神疾患。第三,饮食上以具有保阴潜阳、清肝降火旺的食品为主。

鸭血菠菜汤

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鸭血性平,营养丰富,养肝血、治贫血,是保肝的最佳食品之一;菠菜具有滋阴润燥、舒肝养血的作用。鸭血菠菜汤可养护肝脏、疏理肝气。新鲜水果蔬菜中,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等,可以清热泻火;山药、莲子、银耳等,可以扶正祛邪、滋阴补肾、健脾和胃。

结语:惊蛰节气过后,天天会逐渐暖和,而雨水也将增多,当然惊蛰节气人们还需要注意冷暖的变化,注意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做好养生保健的工作。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