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决战热兰遮 拼底线比残酷用叛徒
1661年4月29日,2.5万人组成的“多国部队”(除汉人外,至少还有日本人、非洲人)突然出现在台湾海岸线上,令荷兰东印度公司最后一任台湾长官揆一大为吃惊。
对郑氏家族,荷兰人并不陌生,1630年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和荷兰人签过条约,同意他们永久占领台湾。以后为了更多税收,郑成功曾对台禁运,为此杀了一名犯禁的船长,剁掉所有船员的右手。
揆一赶忙派商人何斌去谈判,何斌采取了典型的中国式做法:私下同意每年向国姓爷进贡5千两白银、10万支箭杆和50吨硫磺。然后,他向所有台湾商船索要一大笔过路费。
诡计很快败露,何斌逃到郑成功的阵营中,还带走一张地图。
郑成功会不会进攻台湾?揆一派人侧面打探,但郑成功用出色的表演证明,他从没听说过这么有趣的说法,他正忙于北伐,对此毫无兴趣。
1662年2月1日,揆一被迫投降。在历史教科书中,这场战争被涂上民族主义的油彩,但现实远没那么豪迈:荷兰投入兵力不过2000余人,却支撑了9个月之久,在叛徒帮忙下,郑成功才笑到最后。
战争初期为何能一切顺利
战争初期,郑成功堪称一路顺风。
荷兰人在台湾只占据了一个很小的海湾,以热兰遮城与赤嵌城为据点。郑成功登陆不久,荷上尉(上尉是荷兰殖民地的最高军阶)拔鬼仔率240名火枪兵主动出击,却被郑军诱入包围圈,精华尽失。赤嵌城守将猫难实叮准备不足,经郑一番恐吓,选择投降。
郑成功的胜利源于三点:一是战前准备极为充分,巧妙地利用了地形优势;二是军队组织良好,纪律性强;三是火枪在当时没有压倒性优势。
火枪威力虽大,但射击准备时间是长弓的10倍,必须依靠“三段击”的战法,对付普通农民起义绰绰有余,一旦遭专业军人伏击,队形被冲乱,战斗力大大下降。
但,热兰遮城却让郑成功吃到大苦头。
热兰遮城是所谓“棱堡”,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发明,用这种城堡,马耳他骑士以很少兵力便顶住了数万名奥斯曼帝国士兵的攻击。
传统城堡多是方形,随着大炮的发明,攻击者可以先将上面的城垛炸平,令守军失去掩体,再用架梯登城的方式将其占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