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寄予厚望的华侨司令曾生 一场最伟大的抢救
1941年12月8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向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发动突袭,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受重创,美国政府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
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
就在珍珠港事件的同一天,一万五千多名日军在海空联合掩护下,跨过深圳河,向香港的新界和九龙半岛同时发起突然袭击,驻扎在香港的英军进行了短暂抵抗后,于12月25日宣告投降,香港沦陷,一百六十万香港人民陷入恐惧、饥饿和灾难之中。
香港沦陷前夕,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收到一份急电,落款署名是时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电文中,周恩来指示廖承志等人不惜一切代价,突破侵华日军封锁,冒险执行一项特殊的任务。
我们找到了当年的那封电报,就是这封。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电文的内容,是周恩来同志对于当时廖承志等人做出的紧急指示:“港中存款全部提出,一切疏散及帮助朋友的费用,均由你们分别负责……孙、廖两夫人及柳亚子、邹韬奋、梁漱溟等,望派人帮助她(他)们离港。”
孙、廖两夫人,分别指孙中山先生的夫人宋庆龄女士,和廖仲恺先生的夫人何香凝女士。廖承志收到电报,先是感到一份温暖,大敌当前,党中央没有忘记这些,包括自己的母亲何香凝女士在内的朋友。
但廖承志内心的压力也可想而知,侵华日军围城多日,八路军、新四军主力远隔千山万水,他身边能依靠的,就只有华南抗日游击队了。
危急时刻,正是曾生和他的游击队战友们挺身而出,奇迹般的帮助近千位爱国民主人士、文化名流撤往大陆,这番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名人大营救”,被文学大家茅盾先生称为“抗战以来,简直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被寄予厚望的华侨司令
曾生率领的广东抗日游击队,也就是后来的东江纵队,这支队伍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省东江地区创建和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兵力最多时达到万人,活动范围东起海陆丰,西至广州、清远,南抵香港,北到韶关。
这支部队经历大小战斗1400余次,建立了总面积6万余平方公里、人口450万人的根据地,在当时与琼崖纵队、珠江纵队等一批革命力量开辟了敌后抗战的华南战场。
这位就是被廖承志寄以厚望的游击队司令员曾生,他是广东惠阳县坪山乡人,1910年出生于当地一户华侨家庭。
曾生穿着曾就读于澳大利亚悉尼商业学院和广州国立中山大学,用现在的话说,他还是个“海归”。
几十年前,中国人在海外被骂作“东亚病夫”,遭洋人白眼的经历,让曾生很早就明白了民族独立富强,对于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意义。
1935年,学生时代的曾生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共香港海员工委组织部部长,和水手们打交道;1938年10月,曾生遵照党的指示,从香港带领百余名党员、华侨青年回到惠阳老家组建抗日武装,在广东、香港等地开辟根据地,这些华侨、港澳同胞,可以说是组成东江纵队最初的班底之一。
曾生司令员率领东江纵队,取得成功的战例有许多,可最值得称道的是一个字,救命的“救”字!
虎口脱险谈何容易
1941年12月8日,战祸从天而降,香港瞬间成为一座遍地狼烟的孤岛。众多爱国民主人士和各界名流来不及撤退,性命危在旦夕。
这些进步人士、作家、艺术家,在抗战爆发后移居香港,在这里继续从事抗日救亡的宣传鼓动工作。
他们中间,有国民党元老何香凝、柳亚子,有领导《华商报》的范长江,有《大众生活》的编委邹韬奋、茅盾,有领导香港中国通讯社的乔冠华。
这些文化界人士,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号,他们旗帜鲜明的立场,为日本法西斯和汉奸走狗所嫉恨。日军占领香港后,立即发布告示,点名要香港的各界知名人士前往侵华日军和汉奸政权处报道,否则格杀勿论。
这些名人此刻最好的选择无疑是尽快撤回大陆,保障人身安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及南方局紧急指示八路军、新四军驻香港办事处和广东抗日游击队,营救在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可虎口脱险谈何容易!
日军攻入香港之初,曾生司令就根据城市作战的特点,抽调原本家住香港的武工队员,尾随日军进入九龙半岛,建立水陆交通线以及游击区。
曾生从交通员那里得到消息,游击队很可能要护送民主人士、文化名人从香港转移,他深知这一任务的份量。爱国民主人士和各界文化精英是中国共产党值得信赖的朋友,是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一定要保护好他们的安全。
曾生与干部们开会商议,决定由政委林平亲自潜入香港打前站,摸清岛内的情况。
这里是位于香港岛以北、大约100公里处的广东东莞市大岭山镇大王岭村,当年,这里就是抗日队伍的根据地。
在这处典型的客家村落里看不到一处兵营,但却是侵华日军和汉奸不敢轻易涉足的“红区”;游击队司令员曾生身边只有两名警卫员,但是在大岭山、阳台山一带,他随时可以号令的人马却成百上千。
村子里的小杂货店,是抗日队伍的秘密交通站,民宅里面还藏着宣传抗日救亡的报馆,甚至村民的小教堂、祠堂都借给战士们作为用来商讨大事的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