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文夕大火的经过 谁该为文夕大火负责?
抗战期间发生的长沙大火案是国民党政府实行“焦土抗战”政策的一大败笔,非但没有伤及日军丝毫,给日军以任何打击,反而使两万多民众因来不及脱身而葬身火海。数十万老百姓因家园被毁流离失所。一座繁华的文明古城惨遭涂炭,几成废墟。
然而,造成这场大火的元凶却迄今未能查明。
当事人之一的张治中曾撰写过回忆录,对此事有详尽的描述。一些研究者也投入了精力,虽然取得一些进展,理清大致的脉络,但对其中一些关键问题却仍莫衷一是。
事情的经过大体如下:
抗战发生不久,国民党当局就酝酿了“焦土抗战”计划,一位苏联军事顾问拟就了一份“火烧武汉,火烧广州”的计划交给蒋介石,这就为后来火烧长沙计划的制订开了先例。武汉会战失败后,蒋介石来到长沙,获悉武汉、广州沦陷时因种种原因并没有按预定的计划加以彻底破坏,因此特别强调了“焦土抗战”的重要性,并制定了更为详细的“火烧长沙”计划。
随着战事的发展,日军逼近长沙,蒋介石曾数次面谕湖南省主席张治中:“长沙一旦失守,在撤退时必须彻底焚毁。”后来又打电报,语气十分严厉:“长沙撤退之时,彻底烧毁一切财物,勿使资敌,违者定予严惩不贷。”按照蒋介石的命令,张治中又责成湖南省保安处处长兼省府行署参谋长许权和长沙警备司令酆悌拿出执行计划。很快,在酆悌的主持下,形成了一个具体的火烧长沙计划。该计划具体步骤为:调用一个团的兵力,装成从前线退下来,先期分驻全市各处,以五人为一小组配备放火器材,若干小组为一队,由队长统一指挥,按指定地区执行放火任务。在放火前,先放假防空警报,让居民先期逃避。对此计划,张治中又做了若干修改,原则上予以同意。至1938年11月12日,焚城工作基本准备就绪。
同日上午,蒋介石又亲自来电,指示长沙若失陷,务将全城焚毁。到了晚间,前方却传来情报,日军在攻占岳阳之后,停留在汨罗以北而无南进迹象,形势稍缓。然而长沙城里却是谣言四起,警察局长文重孚甚至已经撤去所有巡逻警察,长沙城已呈现失控状况。至午夜时,天心阁方向突然冒出火光,随后又有几处火起,早就准备妥当的放火小组误以为焚城计划开始执行,于是分头行动,很快,长沙城陷入一片火海之中……
长沙大火过后,引起全国人民的震惊,要求严惩放火凶手。大家都把矛头对准张治中,有一副对联在当时广为流传:治世无方,五大政策一把火;中心有愧,三条人命万家空。横批:张皇失措。若将横批和对联的第一个字连在一起,便是“张治中”三字,暗示他应对这场大火负责。此外,还有一首七言诗《长沙大火》也是隐指此事: 山外红霞霞外天,秦燔楚火后兼先。
定王台畔空遗迹,贾传祠前腾野烟。
不复朱门嗟酒肉,只余白骨代箕然。
将军偏擅留名术,一炬功成万骨传。
张王在后项王前,未到咸阳火已燃。 张治中本人也在事后发表《告公民书》承认过失:“用人失察,疏于防范,遭此巨灾,深明内疚,罪戾实深。”这里,他将蒋介石应付的责任全部揽过来,但他没有承认是他下的放火令。
然而这场大火究竟是谁下的纵火令?除了对张治中的指责外,还有其他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