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历史上五次中日战争 五次中日战争是哪五次
中日第一战:朝代:唐朝 --唐日血战白村江
公元660年,唐军跨海进军朝鲜半岛,联合新罗准备先灭百济,次灭高丽,以雪唐太宗讨伐高丽战败之耻。百济国受到新罗和唐朝联军的进攻,王城陷落,国王被俘,百济遗臣前往日本求援。663年初,百济君臣内讧,新罗乘机进攻。得知消息的天智天皇(中大兄皇子)为保护这个精心扶持的半岛跳板,倾其国力,派出了三万余军队应援百济。这就是史称的“白村江之战”。
白村江的战败,也加深了日本国内的阶级矛盾。
663年(唐高宗龙朔三年)8月,日军进入白村江河口。严阵以待的唐和新罗联军,派出170艘战舰迎战。日本诸将轻视对手,自以为“我等争先,彼应自退”,向大唐坚阵发起进攻。唐军以逸待劳,巧施包抄合击之术,予以反击。这一战直杀得日月无光,海水染红。唐军“四战而捷,焚其舰四百”,日军溃不成军。《日本书纪》载“须臾之际,官军败绩,赴水溺死者众,舻舳不得回旋。”经此惨败,日本试图在朝鲜半岛上扩张势力的野心成为泡影,天智天皇不得不在战后与唐重新修好。
白村江战役后,日本在九州的太宰府建“水城”,防范唐朝和新罗军队进攻日本本土。图为日本人绘制的“水城”布防图。
中日之间的第一次交战以唐朝的大获全胜而告终,失败了的日本如梦方醒,终于发现了它那草台班子似的乌合之众绝不是一个制度完备、组织成熟的帝国的对手。“以胜者为师,与强者为伍”,或许就是从那时起成了日本人的处世之道。它开始虚心的向师傅学习,先后派出十九批遣唐使不避艰险西行渡海“求经”,就像是十九世纪明治维新时的全盘西化一样,大化革新也使国内全盘唐化。盛唐雄风恩泽日本,哺育日本,更强壮着日本,它的羽翼日渐丰满。终于在第二次中日战场对决中,日本人笑到了最后。
中日第二战:元朝及高丽入侵日本之战
忽必烈饮恨日本海
自唐朝以后,被注入了盛唐精气的日本在中国面前越来越自信了,而中国的朝廷相反却在日本人面前越来越没面子了。元世祖忽必烈灭掉南宋后,建立了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大蒙古帝国,1259年高丽投降,元朝遂于日本隔海相望。这时,与元朝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遍及两大洲,唯独日本不通友好。忽必烈于1268年(元至元五年)命高丽使者携国书赴日,书中要求日本效法高丽来朝“通好”,否则将至“用兵”。
日本朝廷祈求神佑,但以“书辞无理”,拒绝接受。幕府执权北条时宗令大宰府备战,加强九州沿海要地的警备。其后忽必烈又两派使者,均遭日本朝廷拒见。1274年(元至元十一年、日文永十一年)和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日弘安四年)元世祖忽必烈先后发动两次侵日战争。1274年l0月3日,任命征东元帅忻都、右左副帅洪茶丘和刘复亨统率蒙汉军2万人、高丽军5000人、水手6700人.计3.23万人从高丽合浦出发。l0月5日至14日相继袭击对马、壹岐。16日逼近肥前沿海诸岛,使几百名日本武士丧生。19日元军兵船驶进博多湾,翌日登陆。守护藤原经资指挥日军英勇战斗,但在元军步兵集团战法和火药武器震天雷的威力下,日军处于不利地位。激战至暮,日军撤至大宰府水城。刘复亨受箭伤,元军撤至船上。当夜意外台风刮翻元军200多艘兵船,忻都连夜乘剩余船只撤退回国。第一次战争就此结束。
但元政府不甘心失败,在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灭南宋后进行更大规模的战争准备。第二次征日兵分两路。东路车4万人由忻都、洪茶丘统率;江南军10万人由范文虎指挥,兵船共4400艘。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日弘安四年)5月初东路军仍自合浦起锚,一路扫荡对马、壹岐守军后,6月初兵船驶抵博多海面,占志贺岛。草野次郎、河野通有等武士多次乘小船袭击元兵船,双方互有伤亡。7月初江南军到达,两军汇合于平户附近.下旬两军主力到达鹰岛。在即将发动全面进攻的7月30日夜,台风骤起,元军兵船大部沉没,范文虎、忻都及部分兵卒得以生还。第二次征日又告失败。
蒙古人特殊的装备忽必烈东征是中日之间唯一一次由中方主动发起并以日本国土为战场的战争,如果不是太平洋的台风庇佑,战争的结局极有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一个习惯于驰骋在大陆上的国家面对海洋时是那样的无奈!于是,元朝征日战争在悲壮、宿命、神秘中结束了。此后的日本更加跋扈,在两国关系中开始更加主动的挑衅,原先的学生要教训他的老师了!
中日第三战:明朝-明朝抗日援朝战争
16世纪80年代,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全国后,执掌了整个日本的军政大权,为了满足国内封建主和商人贪财牟利的欲望以及他自己骤然膨胀的野心,便开始了对外扩张。他乘朝鲜李氏王朝耽于党争内讧,朝纲紊乱,决定通过武力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进而称霸东亚。在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秀吉于1592年4月正式开始了侵略朝鲜的战争。
明神宗朱翊钧 VS日本丰臣秀吉
整个战争从万历二十年(1592年)开始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结束,历时七年。这场战争,明朝“几举海内之全力”,前后用兵数十万,费银近八百万两,历经战与和的反复,最终异常艰苦的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战争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日军战略进攻阶段,在短短的时间日军迅速占领朝鲜全境。第二阶段是明军的反攻阶段,明军通过一系列战役,最终收复了平壤、开城等地。第三阶段是相持和议和阶段。第四阶段是日军再次入侵,明军和朝鲜展开战略总反攻,最终日本军队被全部赶出了朝鲜。
明朝扶弱伐强支援朝鲜,取得道义上的胜利。但是由于明政府政治腐败,将领无能,战争七载,“丧师数十万,靡饷数百万,中国与朝鲜迄无胜算”。明朝国力更加虚弱,加速走向衰亡。日本的损失并不小于明朝,各大名造船靡饷,人力物力的损耗同样巨大。然而,中国封建王朝并没有在战争中学到什么,日本人却受益良多。日后,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人最终成了先生。
中日第四战:清朝-甲午战争
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与前几次相同,起因仍然是朝鲜。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蓄谋已久。早在1868年(清同治七年),日本明治天皇登基伊始,便极力鼓吹军国主义,以实行对外扩张为基本国策,并将侵略矛头首先指向其近邻朝鲜和中国。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于6月3日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清军首批部队于6月8日抵朝。日方以清军入朝为借口,大批调遣日军赴朝,迅速抢占从仁川至汉城一带各战略要地。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发动丰岛海战,在丰岛附近海域对中国运兵船及护航舰只发动突然袭击。日本陆军向由牙山清军叶志超部发动进攻,清军败退平壤。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同一天,明治天皇也发布宣战诏书。整个战争持续近9个月,依据战场转换及双方作战态势的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日军在第一阶段作战中,海陆同时出击。平壤之战不但击败在朝清军,且一举将战线推进至鸭绿江边,直接威胁中国本土。清军由于平壤迅速败退,不仅使“海守陆攻”的总计划归于失败,且来不及在鸭绿江一线组织坚固防线,以致在第二阶段作战中仍然陷于被动。在海战方面,北洋舰队实力被严重削弱,日本联合舰队达到了控制黄海制海权的目的。在战争的第二阶段,清军节节败退,不可收拾。清廷内部的主和主张渐占上风。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了重要的前方基地。从此,渤海湾门户洞开,北洋舰队深藏于威海卫港内,战局更加急转直下。第三阶段清军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全面溃败,辽东失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廷被迫求和,签署城下之盟即臭名昭著的《马关条约》。
1895年3月,甲午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一个71岁的老人,中国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东渡日本,作为清朝政府的特命全权大使,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日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日本再也不把昔日的老师放在眼里,相反,却将罪恶的屠刀一步步地刺向中国的心脏。中国的失败,使半殖民地化速度进一步加快,民族危机愈益深重,同时也促使中华民族日益觉醒。
中日第五战:现代抗日战争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东北军一枪未发,即让出沈阳城。日军得寸进尺,4个多月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序幕。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一名士兵不见了为名,要进城搜查。29军不准,日军就向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发动进攻,第29军奋起抵抗。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8月13日,日军又进攻上海,同样遭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至此,中国结束了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的不正常状况,开始了有组织的全面抗战。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最终中国人民取得了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1928年4月,日本侵略者借口保护日本侨民制造了举世震惊的”济南惨案“……
正如十九世纪末的英国外交大臣亨利·帕麦斯顿所言,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中“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同样的种族,相近的血缘,没有能够血浓于水,却常常刀兵相见。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一次次的发起对“西进运动”,挑衅和欺凌中华民族。我们在此回顾那些不幸的历史,就是为了警示未来,既然两个民族谁也不可能征服和消灭对方,那为什么就不能相逢一笑泯恩仇,铸剑为犁,化干戈为玉帛呢?
中国人民期盼和平,但是,做为二战的战败国日本,却在篡改历史,极力否认那一场战争。因为日本的右翼势力在喧嚣战争,拒不承认二战形成的格局。特别是2014年7月1日可能将作为一个重要转折点载入日本历史。这一天,以安倍晋三为首的日本政府在内阁会议上决定修改宪法解释以解禁集体自卫权。
从眼下情况看,无论是法理、民意还是反战者在东京街头的自焚,都已无法阻止首相安倍晋三打开这个潘多拉魔盒。解禁集体自卫权,日本的和平宪法被架空,日本在海外参与战争的道路由此打通。它将开创肆意曲解宪法、无视民众意愿的危险先例,使日本未来走向充满不确定性。加深曾遭受日本侵略的亚洲邻国的不信任感,使地区形势进一步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