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看走眼的蜀汉大臣 以为彭羕是个人才
刘备临终前叮嘱过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可委以重任。后来诸葛亮北伐中原,不但忘记了刘备的遗言,还不顾众人的反对,断然提拔马谡担任先锋部队的督军,结果导致街亭丢失,诸葛亮“进无所据”,只好撤军。诸葛亮的这初次北伐,本已取得了一个大好开局,就这样被马谡给断送了。后人论及此事,一般都把这看成是“刘备识人”,而诸葛亮在这方面要稍逊于刘备。不过,刘备看人也不是总那么准确,他也有看走眼的时候。而对于这个人,恰恰是诸葛亮看得更准。
这个人叫做彭羕。
彭羕起初在益州任书佐,但后来其他人向益州牧刘璋诽谤他,刘璋于是以“髡钳”(剃去头发和胡须,并戴上刑具)处罚他,并且贬奴隶。此时刘备入蜀,彭羕想投靠刘备,于是去见庞统。庞统和他会面后很欣赏他,而法正亦很清楚彭羕,于是二人共同向刘备推荐彭羕。刘备多次命令彭羕传递军情和指示给诸将,表现都十分满意,日渐被赏识。刘备入主益州,领益州牧后就任命他为治州从事。
彭羕见此,又变得嚣张自矜,诸葛亮对他礼待但心中并不喜欢他,多次密告刘备,说彭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刘备见诸葛亮这样说,决定疏远彭羕,又观察他行事,于是贬他为江阳太守。彭羕见将被派往外地,心感不悦,与马超见面时又曾对他说“老革荒悖,可复道邪!”“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马超听后大惊,彭羕走后以他的说话告发彭羕,彭羕于是被收监下狱。最后彭羕被处死,死时三十七岁。
彭羕是广汉人,身高八尺,面貌体魄雄伟,这在以貌取人的古代有着别人不具备的优势。不过,彭羕出道时不遇其主,只是在刘璋手下当了一个文秘类的小官(书佐),就是这样,还由于受人诋毁,被刘璋降罪,剃掉头发带上铁钳,罚他服徒刑。正所谓是天无绝人之路,赶上刘备入川,彭羕就准备前去游说刘备,让他收纳。彭羕先去见了庞统,尽管此前两人并不熟悉,但彭羕却是不合礼数,颇有些蛮不讲理的做派。不过,在庞统那儿住了几天,倒也得到了庞统的认可和喜欢。而原来是刘璋手下,后来叛迎刘备入川的重臣法正也知道彭羕的才能,两人就一起推荐给了刘备。
刘备在葭萌关接见了彭羕,听了他治理天下、夺取益州的议论,认为彭羕有奇才,就留下彭羕在自己身边。刘备让彭羕去传达军事命令,向各个将领指挥讲授作战安排,彭羕的所作所为总是能够符合刘备的心意。刘备也因此而十分欣赏彭羕,对他的重视程度也是与日俱增。成都平定以后,刘备兼任益州刺史,提拔彭羕担任了治中从事。彭羕从一个服徒刑的罪犯,一步登天当了州府中高官,气势很是嚣张,又因为得到刘备的恩宠而骄傲不已。
不过,彭羕虽然得到了庞统、法正等人的推荐和刘备的重用,但有一个重要人物却是十分地不看好他,这个人就是诸葛亮。诸葛亮虽然在表面上没有对彭羕怎么样,心里却并不喜欢他。诸葛亮个别地对刘备说“彭羕这个人欲望太大,志向广阔,很难保证他会安稳顺从。”刘备一向敬重信任诸葛亮,在诸葛亮多次说了之后,就在暗中认真观察彭羕的言行。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刘备觉得诸葛亮说得有道理,心里对彭羕便有所疏远,终于把彭羕降职外放,让他到江阳(益州南部,今四川泸州境内)去当太守。
彭羕听说让他到远方去做官,心里不高兴,也因为气不顺而胡言乱语。彭羕去拜见马超。马超问彭羕“您才能出类拔萃,主公对您非常倚重,说您和诸葛亮、法正等人并驾齐驱。怎么会任命您到外地的小郡中去任职,这不失去了人们对您的期望吗?”彭羕骂道“那个人不过就是一个老兵的水平,已经昏聩了,倒行逆施,还有什么好说的!”(原文老革荒悖,可复道耶!)马超没有应话,彭羕又说“您在内部,我在外面,平定天下不是很容易吗!”马超听到这番话大吃一惊,默默无言,也不敢说什么,只能是把他送走。马超把彭羕的话全部向刘备做了汇报,刘备命令将彭羕逮捕入狱。
彭羕这时候才知道自己这是犯了“悖逆”之罪,知道这一时的狂妄有可能将要付出“被剁成肉酱”的代价。于是他给诸葛亮写信,说当初他投奔刘备,就认为曹操、孙权、刘璋这些人都不行,只有刘备才具有“霸王的气质”。说刘备把他从布衣中提拔为重臣,是把“给儿子一样的恩宠给了他”。然后是为自己辩解,说自己喝多了酒,脱口失言,才说出了那个“老”字。还说关于“内、外”的那些话,是想让马超在北方立功,全力为主公效劳,一起去讨伐曹操,并没有也不敢有别的意思。再往后就是把责任推到马超身上,说马超说的话虽然不错,但只是重点强调了开始和结尾,中间的意思却没有表达清楚,这是让他感到很痛心的!最后是把诸葛亮好一顿吹捧,说他是商代的伊尹,周朝的姜子牙!
尽管如此,彭羕还是被判罪处死。
应该说,在彭羕问题上,诸葛亮看得更准,是刘备看走了眼。庞统对待人,愿意更多的说人的优点,在他看来,当时天下大乱,正道衰微,好人少而坏人多,应该让人的美德得到宣扬,这样才能使风气得到改善,好人越来越多。应该说他和法正一样,看重的只是彭羕的才能,刘备刚入川,正是用人之际,每一个有才能的人,都应该得到推荐和任用。而诸葛亮并没有否定彭羕的才能,他看到的是彭羕“志向太大而欲望更大”,这样的人,是很难保证他“安稳顺从”的。一个人如果欲望太大,一旦满足不了他的欲望,那就保不住会发生什么了。有句话叫做“欲壑难填”,谁又能保证人的欲望有个满足的时候呐!
那么,诸葛亮的看法对不对呢?
先说降职这件事。外任当然不如内官受重视,在“主公”身边,始终不离左右,主公始终看得见,有机会再升迁,将来接替法正、诸葛亮是会有这个可能。但问题还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想,外放也不是官场末日!在一个战乱年代,出外当一方诸侯,也是一种锻炼。正因为是用人年代,真有才能还是会再得到升迁的。
再说见马超这件事。马超也曾经是一方诸侯,因为被曹操打败,全家被杀光,无家可归才来到蜀地归降刘备的。他帮助刘备拿下了益州,刘备也给了他高官厚禄,但刘备并不会给他实权,这是由马超的身份决定的。刘备曾经在不得已时也依附过别人,一旦有机会他就要自己独立成事,他自己就是这样过来的,能不防着点儿马超吗?这应该是彭羕刚刚经历过的事情,在这时候去见马超是什么用意?官员无端被贬,本身就是一件敏感的事情,所以,这时候去见马超本身就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再联系到他对马超说的话,就更让人怀疑他的动机不纯。
马超虽然只是一个武将,但他知道自身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境况,所以心中才“常怀畏惧”。看他见到彭羕所问的话,可以看作是一般的关怀询问语,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反试探问话。一个知道自己被人防备的大将军,家里突然间来了一个君主身边的红人,而这个人又是莫名其妙的被贬职了,他难道就不会有所警惕吗?所以,彭羕如果不是心里有这个悖逆想法,哪怕是一个曾经一闪而过的想法,是不会在马超面前说出那样一番话的。从这一点看,诸葛亮对彭羕的看法是准确的。
好在刘备还是清醒的,尽管彭羕把他说成是“慈父”,也没有将其赦免。否则,彭羕即便是流放到边远地区,也难说他不会鼓动像“南中诸郡”那样的太守叛乱,因为他就是这样投靠刘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