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英烈杨忠 血洒鲁南的冀鲁边军区政治部主任
抗战英烈杨忠(1909年—1941年),又名欧阳吉善、欧阳忠,江西省安福县金田乡南江村人。八路军第115师教导6旅政治部主任兼冀鲁边军区政治部主任。2014年9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抗日英烈荣誉称号。
杨忠烈士简介
杨忠烈士是江西省安福县金田乡南江村人。少年时代,受到革命思想影响,具有一定的阶级觉悟,曾担任乡少儿部的儿童支部书记,后又被推选为大桥乡政府主席。他积极带领贫苦农民搞土改,批斗豪绅恶霸,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信赖。1934年10月,随红三军团参加红军长征。1941年9月4日,杨忠在激烈的战斗中,不幸牺牲。
杨忠烈士生平经历
杨忠,又名欧阳吉善、欧阳忠,1909年9月出生在江西省安福县金田乡南江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他的父亲欧阳方季是个勤劳朴实的农民,早年病逝。母亲把杨忠和他的姐姐、妹妹抚养成人。杨忠少年有志,地主土豪的剥削压迫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播下了反抗的种子。特别是他的家乡紧靠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从少年时代就受到党的革命影响。所以,杨忠具有较高的阶级觉悟。经过一段实践的锻炼,便担任了少儿部的儿童团支部书记,后又被群众推选为大桥乡苏维埃主席。他带领贫苦农民投入土改,打击地主豪强的革命斗争。为了支持土改运动,他亲自发动群众处决了三个恶霸地主。敌人被吓破了胆,一听到杨忠要传讯或审讯他们时,就吓得发抖。但是,他在人民的心中却赢得了尊敬和信赖。
1930年,杨忠带领大桥乡的20多名青年农民到永新县报名参加了红军。同年5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他到达瑞金,在红军队伍里做宣传工作。1934年10月,随红军三军团参加了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被分配到红军大学学习,不久,调某部担任民运科长。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一一五师撤到晋察冀边区休整。师指挥部成立了“民运工作团”,杨忠任团长。
1938年9月27日,他随一一五师政治部副主任兼三四三旅政委肖华抵达山东乐陵。后组成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
当时,驻德平的国民党军队主要是曹振东的杂牌军,共2000余人。曹振东是一个旧知识分子,当时受到抗日救国思想的影响,虽有抗战之心,但对如何抗击日本侵略军,却束手无策。另一方面,他对盘踞在东面的国民党军刘景良部存有戒心,怕吃掉他的部队,因此对八路军的到来深表欢迎。当八路军到达时,曹部夹道欢迎,并给予准备了粮草,以表合作诚意,还提出要八路军收编他的部队。经“挺纵”领导慎重考虑,决定将曹部改编为八路军济阳支队(亦称七支队),并委派杨忠担任济阳支队政委。
杨忠清楚地知道,改造这样一支复杂的地方队伍,是颇费气力的,但他勇于进取,对曹振东有斗争、有团结,晓以民族大义,并在曹部积极发展中共党组织,整顿曹部。他依照八路军的组织形式,在曹部各团设政治部主任,各营、连设政治指导员并派李青山担任曹部一团团长。
正当杨忠在曹部积极开展工作之际,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插手德平,他以威胁利诱的手段拉拢曹振东,加委曹为山东保安第五旅旅长的职衔。曹经不起沈的诱惑,接受了沈的委任之后,便去找肖华。为了不致激化双方的矛盾,肖华答应:来去自便。曹也答应,如果中共派去的政工人员撤出,他仍愿与八路军友好相处,并坚持挽留杨忠帮助工作。
虽然形势逆转,但杨忠仍满怀信心、百折不挠地对曹部进行教育、争取、团结、改造的工作,并同在曹五旅的国民党特务分子陶景惠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经过教育和争取,曹五旅保持与八路军友好往来,不仅八路军的被服厂、医务所等后勤机关驻在德平一带不受其骚扰,而且曹部还抽调一些干部,分批到我乐陵军政干校接受训练。曹五旅与八路军协同作战,也取得了一些胜利,提高了曹部在当地群众中的声望。
1940年上半年,由于盘踞在吴桥的顽军张国基部坚持与八路军为敌,其他一些伪顽杂牌军也蠢蠢欲动。为了打击顽固势力,稳定冀鲁边区形势,鲁北的杨忠与津南的周贯五进行了紧急磋商,南北合兵打掉张国基,以震慑敌人。经八路军周密布置,南北夹击,激战13个小时,全歼张国基部3000人。战后,杨忠立即带骑兵20余名,去会见曹振东。曹闻讯后大吃一惊,问他带来多少人?杨答曰“如往常,骑兵20余”。杨忠向曹振东及其部属讲清八路军一举打掉张国基,是为国除奸,为民除害。张国基投靠日寇,惨害人民,必须坚决消灭。进一步对曹晓以民族大义,表示愿与曹部一如既往,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以诚相见,合作抗战,不听奸人挑拨。对杨忠的热情忠告,曹振东点头称是。杨忠的曹部之行,给予国民党特务分子陶景惠等人的阴谋挑拨活动,予以有力的回击。
不久,八路军鲁北支队副司令龙书金带领部队支撑困局,在一次作战中负伤。在这种困难形势下,杨忠离开曹五旅,到鲁北支队担任司令员兼政委。面临严重局势,杨忠不畏难,不退缩,决心重新调整部署,扭转困难局势。他与龙书金计议:必须首先整编军队,加强思想教育,迎接更残酷的斗争,打开鲁北新局面。
整军后的第五天,杨忠主持召开了鲁北支队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大会选出杨忠、龙书金等13位同志为中共鲁北支队委员会委员,杨忠任书记。他在代表大会上作了“肩负起党和历史赋予的开展鲁北抗日游击战争,创建鲁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的报告。他情绪激昂,号召部队共产党员和八路军战士,要为鲁北抗战血洒疆场、肝脑涂地!要把红旗插上黄河!插上鹊山之巅!
杨忠是八路军中一名有魄力、有胆略、工作泼辣,忠心耿耿、文武双全的优秀干部。尤其是他的作战勇敢,沉着刚毅,身先士卒的英勇气概,对部队有强烈的感染力。一次,日军大举向八路军奔袭,并出动飞机轰炸。日军炸弹投在了司令部的驻地,炸塌了房顶。杨忠仍然沉着地拂去落在桌子上的尘土,亲笔起草了给部队的命令,让通讯员送出以后,他才和龙书金离开司令部。干部战士看到首长们这种勇敢善战的精神,崇敬之心油然而生。杨忠以身示范,给鲁北的部队带来了很好的战斗作风。
1941年,冀鲁边区划归山东分局领导。津南支队与鲁北支队合并为一一五师教导六旅兼管冀鲁边军区。旅长兼司令员邢仁甫(后叛变)、政委周贯五,杨忠任政治部主任。
在党的领导下,黄河以北广大地区建立了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在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建立了清河抗日根据地。两个根据地虽然相距不远,但中间既有黄河隔断,又有盘距在惠民地区日军、顽军的梗阻,不能汇合在一起。八路军曾试图两次“打通”均未成功,而且消耗甚大。
杨忠率部队执行第三次“打通”任务。虽然已有两次南进失利的挫折,但杨忠无所畏惧,于7月20日出发,沿途大造抗战声势,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消灭了一些零星的敌人,其所到之处深得群众的拥护。沿途广大人民群众一致反映只有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才是真正抗日的人民军队。
9月3日,杨忠部深入敌人腹地,进驻到惠民境内徒骇河畔的夹河一带,杨忠、龙书金通过电台不断与周贯五政委联系,以策应第三次“打通”。此时,日军对八路军的大胆突破十分惊恐,若两块抗日根据地得以接合,这里的日军就会受到很大威胁。因而敌人集结了六路“讨伐队”计2000余人,汽车五辆,迫击炮20余门,尾随杨忠的部队,采取包围态势,逐步压缩包围圈,9月4日上午,日军突然发起猛烈袭击。敌人的机枪火力疯狂地封锁了杨忠部的退路,不少同志陆续倒下了,机枪手也牺牲了。在这紧要关头,日本友人小岛突然抢过机枪(他原是日军机枪射手)向敌人一阵猛扫,把敌人的火力暂时压下,这时许多战士冲了出去,小岛也冲出去了。
当时,杨忠不知道三营撤出了阵地,当他赶到村子附近时,敌人发现了他们,并立即进行疯狂射击,杨忠急忙上马,带着战士飞速向村西南冲去,中途遭到埋伏在路旁日军的袭击,身负重伤,挣扎着向一片豆子地里爬去……待枪声停止后,群众发现了他们十分崇敬的抗日英雄杨忠司令员已经壮烈牺牲,他们悲痛地掩埋了烈士的遗体。
1941年10月13日,一一五师政治部发出电报,向总政报告夹河战斗情况。电文说:“二纵队到冀鲁边区,他(指杨忠)即任司令,辗转鲁北,坚持鲁北反扫荡战争,他在战士和群众中具有很高的威望,对鲁北根据地之创造,建树了无数的功勋……”
为了缅怀烈士,1946年6月,中共惠、济、商三边县委、县政府,在惠民建立了烈士陵园,并为杨忠等烈士立碑题词。在杨忠的墓碑上镌刻着“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渤海行署还决定把三边县改为“杨忠县”,以表彰烈士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