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烟是如何从“圣药”变为毒草的 香烟的历史
香烟征服世界
除了新大陆,哥伦布还发现了什么?
我们今天之所以能抽到香烟,最应该感谢的是哥伦布。从欧洲人第一次踏上美洲始,烟草便随着欧洲人的脚步遍及全球。
印第安人是最早的烟民,哥伦布从美洲回到欧洲后,“能从嘴里吐出烟雾”的印第安人形象便在欧洲人中传播。在随后的新大陆探险中,当地土著吸食烟草的情况得到了更详尽的描述。西班牙传教士巴塞洛缪·德·拉斯·卡萨斯参加过哥伦布船队的第二次美洲大陆航行,他在其著作《印第安人史》里写道:“一路上我们都能看到当地人,无论男女,手里拿着一根点燃的木炭和一些草状的植物。他们一边走路,一边点燃草叶,享受其散发出来的芳香。”
从好奇到尝试,欧洲人很快成为新的烟民。仅仅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十几年后,抽着烟的欧洲人形象已经在航海家的日志中大量出现——“每天有很多海员从新大陆返回欧洲,他们的脖子上大都挂着一种用棕榈叶做成的小烟斗。海员们认为吸入的烟雾不仅可以抗饿解渴,还可以驱除疲累恢复体力。就如醉酒一般,味道浓烈的烟雾让他们大脑彻底放空,精神也由此得到放松。”
印第安人是最早的烟民不仅仅是放松身体,在当时的欧洲,香烟更被作为药物使用,例如西班牙人最早就称烟草为“圣药”。烟草药用在印第安人中相当普遍,例如印第安女人从不抽烟,但她们在肚子不舒服的时候,往往会在腹部抹一点热油,然后把烟草叶放在火灰下加热,之后热敷在肚子上。
十六世纪,欧洲将烟草作为治疗牙痛、寄生虫病、口臭、破伤风的药物,部分欧洲人甚至认为可以治疗黑死病。英国伊顿公学每天早晨都会让孩子们吸烟以躲避癌疫。烟草药用的习惯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在这个阶段,人们普遍将药用植物的叶子卷成烟卷点燃,病患通过吸入烟卷散发出的烟雾,以驱除体内病痛。19世纪上半叶,生理学家阿尔芒-特鲁索曾提出这样的理论:“使用烟草的烟熏疗法有利于治疗呼吸类疾病。”
对烟草的热爱并不止于男性,历史上女性的抽烟率也曾经很高。影星奥黛丽·赫本无疑是女烟民中较为著名的一位。烟草厂家更是大力推广药用的烟草。19世纪末,药用烟卷的广告充斥了各大报纸版面。在当时的法国报纸上,除了抗风湿药酒、勒拉斯磷化铁和哈尔莱姆药油之外,还能看见各个牌子的香烟广告,例如“迪娃”(Diva)、“吉布森女孩”(Gibson's Girl)等。不过,法国人更偏爱具有东方色彩的“印度烟”,它以抗哮喘的疗效而闻名。
从美洲到欧洲,再到中东,抽烟很快成为几乎是全人类的爱好。1575年,西班牙人带着烟草横渡太平洋,将其传入菲律宾;1590年,烟草传进日本。16 世纪至17 世纪,频繁的战争加快了烟草的推广和普及。例如,出征德意志北部的奥匈帝国皇家军队将烟草带到了奥地利和匈牙利;而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Gustave II) 的军队则把烟草引进了瑞典。在荷兰,烟草的出现源于西班牙的军队和税收。
可以说,香烟仅用了200年的时间即征服了世界。无论是作为“圣药”还是缓解疲劳的神奇作物,烟草迅速成为各个阶层喜爱的休闲良品。但当时沉溺于缥缈芳香烟雾中的人们大概不会想到,仅仅100余年后,烟草会作为“健康杀手”被人们嫌弃。
从教会禁烟到尼古丁的发现
与现代人出于健康考虑而禁烟的目的不同,人类最早禁烟的原因来源于宗教。对于部分欧洲人来说,弥漫的烟雾让人联想到邪教的仪式,而烟草本身更被视作魔鬼的产物,散发出“黑弥撒”。
1642年1月30日,教皇乌尔班八世颁布了教旨《为了将来的回忆》。其中写道:“令人厌恶的烟草汁液沾污了神圣的教袍,刺鼻呛人的烟味污染了神圣的殿宇,也让那些一心向好的教徒们感到无比愤慨。吸烟者们早已将对神明的敬畏之心抛之脑后。”很快,乌尔班八世发布了将所有吸烟者逐出教会的教令:“无论个人还是团体,无论男女,无论普通民众还是神职人员,任何人无论以嚼、吸或抽烟斗等任何方式在教堂内吸食烟草都将被逐出教会。”
然而,这些禁令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并不十分有效,以至于英诺森十一世不得不于1681年重申其前任的禁烟通告。基督教会的反烟行动还是以失败告终。
改变香烟历史进程的狗学界介入反香烟运动可以作为禁烟史的转折点。1828年,德国化学家W.波塞尔特(W.Posselt)与L.莱曼(L.Reimann)首次从烟草中分离出一种有害的活性物质,并将其称为“尼古丁”。此后,“烟草无害”的观点开始受到质疑。19世纪中叶,关于烟草的调查和试验更是证明了烟草的危害性:
“将一只小狗或小猫放进含有300立方英寸空气的空间里,然后将8克烟草燃烧后所产生的烟雾引入其中。一刻钟过后,动物开始出现中毒症状;半小时或45分钟后,试验对象死亡。”法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克劳德·伯纳德(Claude Bernard)深入研究了尼古丁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并明确指出它所具有的毒性:“几滴尼古丁提取液就能毒死一条狗,0.06克就能毒死一个人。”
来自烟草厂的调查无疑支持了这一说法,法国人维克多·梅拉(Fran?ois-Victor Mérat)在《医学大辞典》(1821)中提到:“烟厂工人们普遍面黄肌瘦,常患有哮喘、腹泻、便血、头晕头痛等症状。”
大仲马将自己对烟草的狂热带进了小说,以至于后世有了著名的香烟品牌——基督山雪茄。1868年7月11日,早期的民间反烟草组织“反对滥用烟草联盟”(AFCAT)在法国成立。《茶花女》的作者小仲马随后也加入这一组织,据说是因为其父大仲马嗜烟如命的习惯让小仲马相当反感。
有意思的是,作为世界首次无产阶级运动,巴黎公社在法国禁烟运动中也起了重要的反面作用。巴黎公社运动后,法国医生若利写道:“可以肯定的是,在酒精和烟草的双重影响之下,兴奋的情绪达到了极致……否则的话,正常人绝不可能做出如此疯狂的举动。”
不只是德国和法国,伦敦于1853年即成立了"英国反烟协会"(BATS)。与此同时,美国马萨诸塞州、爱荷华州、田纳西州以及北达科他州也相继推出限制香烟的法令。加拿大各州也陆续颁布禁止向青少年售烟的法令。
然而,禁烟运动好景不长。随后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催生了烟草消费的大量增加——无论是士兵、政治家还是普通民众,战争带来的疲惫与煎熬都需要香烟来缓解。
民国时的香烟广告二战后,反烟草运动继续发展。最重要的是,在发现尼古丁之后,烟草新的一个危害也浮出水面:英国医学界首次发现了抽烟与癌症之间的关系。
1954年,4000名英国医生开始参与一项大型前沿医学调研。20年后,他们得出结论:抽烟的后果远远超出呼吸系统所能承受的程度,长期吸烟极有可能导致平均寿命降低。这一重大发现造成的影响正如当时的《烟草杂志》所说:“'这响亮的一击’给反烟运动送来了科学的论据。”
烟业反击:我们生产健康的香烟
但是,随着香烟危害研究的不断增加,烟草业并没有坐以待毙。早在1880年,尼古丁的危害发现后不久,对于香烟过滤的研究就已经展开。1926年,匈牙利学者鲍里斯·艾瓦斯(Boris Aivas)开始尝试用卷起来的纸片代替药棉,以达到为香烟过滤的效果。之后,日内瓦烟草公司劳伦斯采用了艾瓦斯的技术,并且应用于自己的产品中。到了1937年,法国国营的烟草公司也推出了“过滤香烟”阿尼克,其品牌名称的意思就是“去除尼古丁”。
二战后,美国人掌握了更好的过滤香烟开发技术。罗瑞拉德公司出品的健牌(Kent) 香烟在1952年推出之后,很快就占领了相当一部分市场份额。其时,香烟过滤嘴是由纸片层或者醋酸纤维条组成,多数附带活性炭,以吸收部分可能刺激支气管的微粒,以及烟草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有关烟草是否危害健康的争论也被引入香烟广告之中。20 世纪50 年代,法国罗德曼公司研发部门承认了烟草的危害:统计数据表明,肺癌与无节制地吸烟有很大的关系。讽刺的是,不久之后,该公司表示他们的过滤嘴香烟“黑猫”可以有效地避免吸烟的致命后果。
但是,烟草公司的反击始终没有占据上风。二战后,政府的参与促进了禁烟的发展——事实上,由于部分国家烟草业带来的大量税收,许多国家对禁烟并不抱支持态度——2003年的《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颁布后,许多国家借鉴西方经验,相继出台“控烟条例”,例如禁止在公共场所抽烟、限制香烟广告、禁止青少年抽烟等。
最重要的是现代人对烟草的态度,与18世纪的全民抽烟形成了反转——恐怕没有几个现代人是支持抽烟的。即使多年的资深烟民,其对待烟草的态度也像18世纪末英国著名散文家查尔斯·兰姆描述的那样:“一支,还行;两支,更好;三支,郁闷;四支,讨厌;五支,耍赖。”
参考文献:
1、[法]迪迪埃·努里松:《烟火撩人:香烟的历史》,三联书店,2013年。
2、温韬:《对烟草科技与文化之关系的研究》,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3、李隆庆:《新大陆的一份沉重礼物——烟草的发现、传播及其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