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扇并非中国人发明?折扇是由哪个国家发明的
扇子,最早称为“霎”,与羽毛有关。据西晋崔豹的《古今注》记载,最早的扇子出现于商代,是用五光十色的雄雉尾羽制成的,故称之为“翟扇”。东晋王嘉的《拾遗记》则称扇子是周昭王时发明的,据说当时有个叫孟夏的人取鹊翅羽做成了扇子。但那时的扇子并不是用来拂凉驱暑的,而是用来遮阳挡风的,插在 车上也是一种仪仗。
考古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扇子是战国的。湖北江陵马山砖厂楚墓出土过一把竹编的扇子,扇柄在扇子的一侧,就像一扇单扇门。单扇门在古代称作“户”,扇子当仪仗使用时左右开合也像门户,“扇”字之所以从羽从户,由此可以得到明证。
至少在汉代就出现了团扇,因为是用绢制成的,故又称为罗扇、纨扇,团扇形如圆月,暗合中国人团圆如月、合欢吉祥之意,故又称为合欢扇。西汉成帝 时班婕妤因赵飞燕入宫而失宠,故作诗云:“新制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圆如明月。”唐代王建《调笑令》词曰:“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于 是,扇子也就有了并面、便面、障面等雅称。团扇多为“圆如满月”的样式,但也包括了各种“方不应矩,圆不中规”的方圆形、腰圆形、梅花形、葵花形等多种样 式。团扇的出现打破了羽扇的单调格局,使扇形更加丰富了。
扇面的面积虽然有限,但也给书画家们开辟了一块题诗作画的小天地。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记录的杨修为曹操“画扇误点成蝇”的故事,是关于 在扇上作画最早的记载。《晋书·王羲之传》中一则王羲之为老妇题扇的佳话已是家喻户晓。除了王羲之外,当时还有范晔、顾宝之等文人都曾在扇面上题诗作画, 这就大大提高了扇子的文化品位。最迟到唐代,绘画作书的团扇已经相当流行,新疆阿斯塔那的一座唐墓出土了一把木柄绢质团扇,扇面上就绘有花鸟。唐代画家周 昉的名画《簪花仕女图》中也画有一位手执绘有牡丹花的团扇。在团扇上绘画作书到宋代达到顶峰,至今仍有不少宋代的绢本团扇扇面被保存下来。
古代男女都用团扇,在唐代永泰公主墓和李凤墓的壁画上就都绘有用团扇的男人,但是等到折扇传入并流行以后,男人在正式场合都使用折扇,团扇就变成女性的专用物了。
折扇是11世纪从日本经高丽传入我国的。北宋邓椿在一部关于中国画史的著作中提到,当时北方有一种高丽扇,用鸦青纸做成,可以折叠,上面还绘有图画。这里所说的高丽扇,实际上是从日本传过去的日本扇。
折扇在日本被称作蝙蝠扇,传入中国后很快就被中国人接受,并根据其形状称之为折叠扇、聚头扇或撒扇。江苏武进一座南宋墓中出土了一件黑漆奁,上 面画着一个手持折扇的仕女,扇子有五档扇骨,白色的扇面上还绘有花鸟。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说,当时都城临安已设有专门卖扇子的“周家折叠扇铺”,说 明宋代已经能够自制自销折扇了。不过宋元间使用折扇的人还不多,所以,明代陈霆在《雨山墨谈》中说:“元初东南使有持聚头扇者,人皆讥笑之,我朝永乐初始 有持者。”
明代折扇广泛流行,据说这与明成祖朱棣的大力提倡有关。近年来在明代藩王墓里也时有折扇出土,可以与之相互印证。明代制扇作坊遍布各地,其中最 有名的有杭扇、吴扇、川扇、歙扇、青阳扇、溧阳扇、武陵夹纱扇、金陵柳氏扇等等。扇骨、扇面制作精良,各有名家;扇面书画广泛流行,深受文人墨客喜爱;还 衍生出扇袋、扇坠、扇盒等附属扇子的工艺品。折扇携带方便,出入可以藏在袖中,故有“怀袖雅物”之称。故宫博物院藏有一把明代第五个皇帝朱瞻基画的折扇, 共有15 根扇骨,扇骨外露的部分全以湘妃竹皮包镶,扇面为纸本设色人物画,一面是柳阴赏花图,一面是松下读书图,落款为“宣德三年春日武英殿御笔”。
清代是折扇大发展的时期,它不仅是一种用以生风取凉的工具,而且成了一种艺术品,一种身份、地位、品位的象征,一种社会角色的道具。不仅男性使 用折扇,而且还有专供女性使用的秋扇,从文人书画扇这一主流中又分化出黑纸扇、香木扇和各种工艺扇。折扇还流传到欧洲,成为西方贵妇们喜爱的把玩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