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 谁才是三国时期的第一情报专家?
他是三国最优秀的情报专家,经历了曹操和曹丕两代魏主,始终是心腹
说起曹操身边的谋臣,相信网友很快就会说出诸如郭嘉,荀彧,贾诩等人,很少有人会想起刘晔。我想这也难怪,毕竟一部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三国演义》里,刘晔的出场机会实在是少得可怜。不过翻翻《三国志》你可能就会发现,刘晔其实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智谋之臣,而且还是一名最优秀的情报专家。
刘晔字子扬,淮南成德人,光武帝子阜陵王刘延的之后。出身相当正。
汝南名士许邵躲避战乱到扬州时就评价说刘晔有辅佐帝王的才能。刘晔能文能武,为人机巧,胆识过人,对于情报的收集,天下局势、敌情的分析,对手心理的掌握都有其过人之处,是三国时代最出色的情报参谋之一。
刘晔的长处在于情报方面。对于敌情和局势的分析有过人之处。当刘晔还在庐江太守刘勋手下任职时,就正确的分析了孙策请求刘勋攻打上缭其中的谋略,刘勋不听其言果然被孙策偷袭而失败。当曹操到寿春时,要讨伐山贼陈策,以前派去的偏将失败了,曹操问其他的谋士都说不该派兵去,只有刘晔正确的分析了前后形势的不同“往者偏将资轻,而中国未夷,”“今天下略定”“岂况明公之德”,认为可以攻下“先开赏募,大兵临之,令宣之日,军门启而虏自溃矣。”后来果然结果就跟刘晔说的一样。
曹操攻下汉中,刘晔及司马懿劝他一举攻下西川,刘晔进言正确的指出了当时取西川曹军的有利之处“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摧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这神明崮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并对曹操说明了不取西川会带来的后果“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曹操没有听取他的意见,后来局势的发展果然跟他所说的一样。
刘晔是个大军师,很能看出问题。到了曹丕时,刘备伐吴,吴国来降,魏国群臣只有刘晔反对接受吴降,正确的分析了孙权的谋略并进言曹丕伐吴,并说明了这时伐吴对魏的好处“今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半,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其内乎!”可惜的是曹丕没能采用这和正确的意见,又一次使天下统一延后了数了十年。而后来局势的发展也如刘晔所料的一样“权外礼愈卑,而内行不顺,果如晔言。”
更难得的是刘晔除了一般的情报分析能力之外,还精于知人,当蜀将孟达来降时,孟达是个仪容出众,很有才能的人物。很受曹丕的器重。当时的议论者也都称其有乐毅之量,只有刘晔见了他认为“达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术,必不能感恩怀义。新城与吴、蜀接连,若有变态,为国生患。”后来孟达果然趁诸葛北伐之时发动了叛乱。另外在曹睿时辽东太守公孙渊夺取了自己叔叔的权力,刘晔提出“公孙氏汉时所用,遂世官相承,水则由海,陆则阻山,故胡夷绝远难制,而节权日久。今若不诛,后必生患。若怀贰阻兵,然后致诛,於事为难。不如因其新立,有党有仇,先其不意,以后临之,开设赏募,可不劳师而定也。”当时的的魏主也没采纳,后来公孙渊果然也反叛。
对于敌人心理的把握刘晔更是有其独到之处。曹丕曾询训问朝臣们刘备会不会因为关羽败亡之事伐吴。群臣都说蜀是小国,名将只有关羽。关羽兵败而死,国内忧惧不会出兵了。只有刘晔正确的把握了刘备的心态,认为刘备一定会出兵他说“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於终始之分不足。”结果不久后刘备就发动了伐吴之战。曹丕在魏黄龙五年亲征伐吴,问群臣孙权会不会自己来。群臣都认为孙权为亲自来迎敌。只有刘晔说“彼谓陛下欲以万乘牵已,而超越江湖者在於别将,必勒兵待事,未有进退也。”
刘晔一生在曹操时代担任过司空仓曹掾,主簿,行军长史兼领军,在曹丕时代但任散骑常侍,侍中等职务,虽然职务不算太高但是一直是历代魏主的心腹,参与重大事情的谋划决策,“而授晔以心腹之任;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至耳。”始终是魏主的重要参谋。也正是有了一批这样优秀的谋士,才有了魏武扫荡群雄三分天下有其二的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