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大圣孙悟空为何要偷蟠桃盗御酒窃仙丹?
孙悟空不想当弼马温,反出了天宫。玉帝为了安抚“跳槽员工”情绪,尊重群众意愿,又让孙悟空当了齐天大圣。
这个官职有名无实,终日吃吃喝喝,游山玩水,访朋问友。对老孙来说,却是一桩好差事。对天上那班天天加班、累得吐血且经常挨批的老同志来说,可有点“红眼”了。老真人许旌阳向玉帝建议,说这个孙大圣太闲了,终日游手好闲,会影响天宫的正常工作秩序,影响干部们的工作热情,还是让他做点事为好。
世人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如果没有老人家这个干预,我估计孙悟空肯定会高高兴兴当他的齐天大圣的。这下好了,玉帝叫孙悟空去管蟠桃园。猴子最喜欢吃什么水果?桃子!这叫让猫去管鱼,哪会不偷腥的?
孙悟空一接管桃园,看到红果垂枝,口水横流,“心里要吃个尝新”,就像猫看到鱼一样心里难受。从此之后,老孙天天去上班,天天去偷桃子。
某天,孙悟空得知天上大摆蟠桃宴,打听了半天没有自己的份,就偷偷地离开工作岗位,潜入了瑶池。看到那么多玉液琼浆,老孙又流口水了,变着戏法偷喝,“就着缸,挨着瓮,放开量,痛饮一番”,酒量不太好,喝得有些醉意,一晃荡又跑到了太上老君的兜率宫,看到了五个装着仙丹的葫芦,也不客气,一骨碌统统吃光,身体健康!仙丹是好,但是吃多了上火,老孙那个火眼金睛是不是吃仙丹的后遗症?
这就是孙悟空臭名昭著的“偷蟠桃、盗御酒、窃仙丹”的故事。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偷”字,作为一个神仙,本来应该没有什么欲望,至少不应该对食欲有那么崇高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孙悟空离当一名真正的神仙还有很大的距离,至少来说,他还是“欲界”中的猴子!
如果从禅宗的角度来说,主要是讲一个大问题,概括起来说,就是“偷心不死,不得悟禅”。孙悟空此时的心,就像普通人的心一样,是“猿猴的心”,不断翻腾着,才有“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的心理状况。这时的孙悟空,不管是当了弼马温,还是齐天大圣;不管是吃素食花果,还是龙肝凤髓,他都不会满足的,何况是区区的水果蟠桃、酒水和仙丹。这三种“驰名产品”的共同特点是可以再生,蟠桃摘了吃了,几千年可以再长;酒喝完了,可以再酿;仙丹吃掉了,同样可以再炼。可以再生再酿再练的东西,就是人世间的东西了,怎么会那么金贵呢?这就是孙悟空没有悟道的原因,也是没有真正得到长生不老的原因,所以他才必须回归老君的丹炉“锻炼”,回归取经路重头再来修炼。
关于“偷心”的问题,则是孙悟空必须解决的问题。否则,是成不了佛的。
那么,“偷”什么“心”呢?简单来说,就是还是一颗有所得的心。六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偷心,就有一个目的在追求。佛法是本无所得的,以为有得,都是偷心。例如,每个人想得神通、得道行、得长寿等等,这些都是偷。偷心不死,也叫“脚跟不稳”、“心未死透”,就是还在想得到某些东西。
南 怀瑾先生说,一般人静坐时,有个很糟糕的心理,一边在打坐,一边想成佛成道,禅宗叫做“偷心不死”,贪便宜,偷巧。人有很多坏心理,包括玩聪明,这些就是偷心。
从前,有一位僧人在一个池塘边打坐,初定后看到池中有很多荷花,但见花朵鲜艳,花香飘拂,这位僧人沉醉在美景中,闻花香,赏花朵。这时,池塘中的水神现身了,告诉僧人,你为什么偷看我的花,偷闻我的花香呢?僧人觉得奇怪说,我刚才看到有人看了荷花,闻了花香,甚至还摘走了荷花,你却不闻不问。我没有那你的花,只是欣赏了一下,怎么说我是偷闻偷看呢?
水神说,你刚才在这里打坐,一身光明,现在你偷闻偷看我的花,身上的光明消失了!修行是不容易的事情,你要珍惜!因此我特意来告诉你。刚才那位过路人,浑身烦恼习气很重,对他讲了也没有用!
由此可见,这个“偷”区别很大。假如是烧火的童子偷吃了仙丹,估计也就算了,孙悟空偷吃仙丹,事情就大了。
“偷心”这个事情,区分很多。比较粗的我们都知道,例如偷税漏税,盗窃别人财物;拖欠别人的财物,在乘车时逃票,甚至是托运时超重等,这些既有道德行为上的,也有违法犯罪的,在禅宗的角度来说,都是犯戒。
真正能称得上“偷心”的,是指比较细微的行为。首先,从我们的眼睛、鼻子、耳朵、舌头、身体、意识等,很容易出问题,偷听是不对的,偷看别人的东西不对,看到别人漂亮偷偷多看几眼,也是犯戒的。再微细的,就是连念头都不应该有。
《西游记》是讲悟道的书,通过讲孙悟空的偷盗行为,其实是讲了一个大道理。一切修行之初,必须力戒“偷心”,如果看到好的就想吃,听到好的想占有,学道修行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人生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