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草为何不除根?朱棣将建文帝幼子秘养宫中
1402年6月南京城的金川门缓缓打开,负责防守的谷王朱橞、曹国公李景隆迎接燕王朱棣的大军进城,至此历时三年多的“靖难”之役宣告结束,大明的皇位由朱标一脉转移到了朱棣一脉。
最高权力面前绝没有兄弟、叔侄之情,为了杜绝皇位的隐患,朱棣一上台开始了疯狂的“斩草除根”行动,但耐人寻味的是“斩草”却故意留了“根”。但与此同时朱棣还大肆修改前朝史书,修改、销毁了大量文献资料,所以我们只能从蛛丝马迹中去寻索尘封的往事。
据记载朱标出生于1355年,1392年病死,是朱元璋的长子,虽然《明史》上说母亲为马皇后,但根据明人的记载,显然情况并非如此,这里不过多介绍。1371年已是皇太子的朱标娶常遇春之女为正妃,续娶吕氏为侧妃。朱标一生有5子,除长子朱雄英早年夭折外,其他4子成了“靖难”后朱棣“斩草”行动的目标。
朱允熥(tēng), 1378年出生,朱标的第3子。1395年朱允熥迎娶兵马指挥赵思礼之女为妃;建文帝即位后,朱允熥被封为吴王,但并未到封地杭州就任。1402年6月朱棣攻占南京后,将朱允熥由吴王(亲王)贬为广泽王,封国改在当时比较荒凉的漳州。
没过多久厄运再次降临,当年9月朱允熥被召到南京,以“弗知省躬,自生疑怼”(不知道反省,还心生怨恨)为罪名,将他削去王位,废为庶人,囚禁于凤阳高墙之内,称为“吴庶人”。
即使囚禁起来,但朱棣对他依然不放心。1417年,蜀王的儿子崇阳王朱悦燇逃到长沙,谷王朱橞趁机准备利用朱悦燇,打着“建文君”的旗号意图谋反,但被蜀王告发。朱棣吸取教训,怕以后有人扶持朱允熥起事造反,于是不久后朱允熥暴死。
朱允熞(jiān),1385年出生,朱标第4子。建文帝即位后被封衡王,同样未到封地就任。他的之后命运与朱允熥相似。朱棣进入南京后,先被降为怀恩王,居于建昌;9月与兄长一道被废为庶人,禁锢于凤阳。此后就没有任何记载,但死于朱允熥之前。
如果说成年的朱允熥、朱允熞兄弟对朱棣还具有威胁,那么未成年的朱允熙就太悲惨了。朱允熙生于1391年,是朱标最小的儿子。建文帝即位后,封他为徐王;随着朱棣攻入南京,两个长兄被废为庶人,终身禁锢。朱棣似乎想为大哥朱标留下一脉,于是降封朱允熙为瓯宁王,随母亲吕后居于懿文太子(朱标)陵园,以奉香火。
1406年2月朱允熙的府邸中莫名其妙的发生了一场特大火灾,朱允熙在逃跑时跌倒在地,与母亲吕后一起葬身熊熊火海。据文献记载“四年二月邸中忽火起,惊仆地,卒年十六”。
作为建文帝的兄弟,朱允熥、朱允熞、朱允熙三人也只能算是“草”,建文帝一脉才是应该翦除的“根”。关于建文帝的下落,朱棣也派人明察暗访几十年,说法很多,关于这里不做过多说明,主要说说他的后代。
根据清朝官方修的《明史》记载,建文帝有两个儿子;但这并不准确,因为明人有不同的记载。先看已知的两个。长子朱文奎,1396年出生,建文帝即位后册立为皇太子,1402年靖难大军入京,时年7岁的朱文奎与父亲建文帝一起“莫知所终”。
另一个名叫朱文圭,朱棣占领南京时,年方两岁,此后也被禁锢与凤阳的广安宫中,号为“建庶人”。这一囚禁,人们似乎就忘记了它的存在。直到1457年明英宗朱祁镇“夺门”复辟后,同样饱尝禁锢之苦的朱祁镇动了恻隐之心,下令将已经囚禁了五十多年的“建庶人”释放。
自孩提时朱文圭便被囚禁,从来没有与外界接触,甚至“不识牛马”;也许不适应这种“新生活”,不久后朱文圭便病死。
其实除了上面这两个外,建文帝至少还有一个儿子,他的排行应该介于前两者之间。据明朝万历年间的状元,有“焦太史”之称的大文人焦竑记载,建文帝纵火后,宫内一片狼藉,明成祖朱棣进入南京皇宫巡视时,有一个小孩突然跪在他的面前,牵着他的衣服哭泣着说道:“孩儿饿矣,饥杀孩儿矣!”
此时朱棣心情应该是十分复杂的,这位历经腥风血雨、杀人不眨眼的燕王竟然也流下了眼泪,说道:“汝生帝王家,有饿死理?”,随即命人善加照看。其实孩子的话是老宫人教的,但天真无邪的孩子却最终打动了老练狡猾的朱棣。
当然也有人说这个“牵衣者”就是朱文圭,但显然不太符合,因为朱文圭是1401年出生,到1402年朱棣进京时,可能都不满周岁,还处于呀呀学语的阶段,又怎么能在朱棣面前演戏呢?
此后这个“牵衣者”就被朱棣秘养于宫中,以至于后人已经不知道这是建文帝的第几个儿子,以及他后来的事迹。那为何朱棣会斩草不而除“根”呢?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朱棣读书不多,但这个道理恐怕还是懂的。为了权力,同室操戈,这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作为一个成功的篡逆者朱棣自然要将篡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将至最低,所以只是将朱标诸子、建文帝诸子囚禁,之后才一一除掉。退一步讲,即使建文帝成功,恐怕也不会杀掉朱棣的。
其实朱棣将这个天真无邪的“牵衣者”秘养起来,正是为了保全这个侄孙。一方面让这个孩子忘掉一切,做个普通人;另一方面他也不会对自己子孙后代的政权构成任何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