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郝经使宋 南宋如何错过最后一线生机!
公元1260年,在中国的北方,忽必烈与其兄弟阿里不哥为了争夺蒙古大汗的位置即将进行战略决战。虽然,忽必烈建元中统,并根据《易经》中“彖”曰:“大哉乾元”,定国号为“元”,是为元朝。但是,从局面上看,阿里不哥占据了蒙古老营,而且根据蒙古人“幼子守灶”的传统,似乎得到了更多蒙古贵族的支持。
在元朝的西部,是反叛的窝阔台汗国和察哈台汗国,这两家汗王都想从中忽必烈兄弟的争斗中分一杯羹,特别是窝阔台家族,梦想着从拖累家族手中夺回失去的蒙古合罕的宝座。
再往西部看,得知蒙哥大汗不幸逝世的消息后,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的哥哥——旭烈兀汗王也已经中止了西征的步伐,挥师向东。名义上要回蒙古老营参加忽里台大会选举新的大汗,但是雄兵在手,他究竟会支持谁呢?
还有南方的宋朝。虽然忽必烈本人刚刚中止蒙哥大汗的灭宋之战,但是面对这样一个数千万人口、经济文化异常发达的国家,他们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如果大宋支持阿里不哥,来个南北夹击,怎么办?如果西道诸王趁火打劫,又该怎么办?
正当忽必烈愁眉不展的时候,他最重要的汉族谋臣之一——郝经,挺身而出,主动提出与南宋议和。没错,议和对于刚刚建立的元朝而言是最好的结局,从此不再有后顾之忧,可以腾出手来一心对付阿里不哥;而议和对于经济发达、军事软弱的南宋小朝廷而言,应该也是不错的选择,毕竟在彼时跟蒙古人陆地决战并非明智之选。
当郝经踏上出使之路的时候,上至皇帝,下至诸将,甚至郝经本人都认为这是一次短暂的和平的不能说愉快但总应该是顺利的路途。可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郝经这一走就是整整16年。
遇到劫匪了?没有!忽必烈改变心意了?也没有!那怎么了?被南宋扣押了!俗话说,两国将兵不斩来使,随便扣押邻邦的使节从古至今都是国际交往最严重的恶行,更何况扣押的是蒙古的使节。中亚的花剌子模、东欧的罗斯诸公国……这些都是前车之鉴。
可以说,中国历史上最令人叹息的一瞬间就发生在此时此刻。本来,面对危局的忽必烈议和之心不可谓不诚,而议和的条款也不超过南宋对金朝的限度,和局在郝经等汉族谋臣们看来是易如反掌之事,对北元、对南宋都有大大的好处,可是怎么就突然“黄”了呢?
史书中,把扣押郝经的罪责一股脑地推给南宋权相贾似道,认定贾似道惧怕郝经将其虚构的鄂州大捷一事公之于众,因此将郝经使团扣押。但是,郝经不是来跃武扬威挑衅的,更不是来让贾相爷出丑的,而是带着诚意来议和的。对于元朝的困境,南宋君臣不是不知道,怎么就做出如此蠢事。要知道,扣押郝经就是打了忽必烈的脸,从此南宋只剩下战争这一条路可以走了!
然而,在史书的边边角角,却有着不同的记载。对于郝经的南下议和,抵触最大的不是蒙古贵族们,恰恰是归附于蒙元朝廷的汉族世侯们。中国古代的传统,历来不相信外交的力量,而迷信武力。韩信间接害死郦食其便是一例。
忽必烈身边这些军功出身的汉族军功集团,担心以郝经为代表的汉族文官集团通过说服南宋而解决忽必烈的大难题,从而获得更多的权力,也担心没有了对南宋的战争(汉族军阀的部队主要是屠杀同胞用的,根本打不过蒙古的西道诸王),就失去了继续荣华富贵的资本。
因此,当郝经使团踏上征程的时候,背后的暗箭便一波波袭来。先是公然抗旨,在元宋边界制造摩擦,给南宋以“议和为假、偷袭是真”的假象,另一方面对郝经使团威逼利诱,以边界战乱为名,阻挠使团南下;当郝经千回百转终于踏上宋境之后,比他先到达临安的是一封封充满谣言(主要是指使团的目的是揭发贾似道虚伪的鄂州大捷)的揭帖。
于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叹息的一瞬间发生了!随着郝经的被羁押,汉文明不得不直面那个时代世界上最强大的武力!郝经被扣押了16年,忽必烈的怒火也积攒了16年!16年后,元朝的汉族军功集团踏上了南下屠杀同胞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