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洋务运动主要领导人李鸿章的宦海生涯
李鸿章晚清重臣之一,洋务运动主要领导人。他死后清廷赐谥文忠。他出身于合肥合肥县东乡磨店乡,六岁进学,道光二十年中秀才从此进入政坛,开启了他一生传奇的宦海人生。
咸丰三年一月,也就是1853年2月,太平军从武汉顺江而下,攻陷安徽省城安庆。安徽巡抚蒋文庆被太平军杀死。
由于当时消息传递延迟,远在北京的咸丰皇帝并不知道安庆已经失守,还是派出安徽籍的副部长、当时任工部右侍郎兼刑部左侍郎的吕贤基赶赴安庆,协同蒋文庆,办理安徽团练防御事务。
吕贤基是安徽旌德人,这种由本省官员回故乡,办理团练,抵抗太平军的做法,在当时比较普遍。因为朝廷的正规军八旗和绿营,已经根本毫无战斗力。这种用在籍官员以及地方士绅办理地方武装,来镇压叛乱的做法,在大清朝的历史上曾经用过。嘉庆年间镇压川楚白莲教,就是用的这个方法。
洪天王作乱,生灵涂炭!
跟随吕贤基一起去安徽的,还有一位皖籍京官,此人当时是翰林院编修,历任武英殿纂修和国史馆协修。翰林院编修,这种官职从品秩上来讲,仅仅是七品。但是,翰林院称为清要之区,编修是天子文学侍从,地位也就不一般了。依照大清的制度,只有翰林出身的大臣才能入阁为大学士,死后谥号才能以文作为开头,什么“文正”、“文忠”,或不济,混个“文襄”之类,也是谥号中的头品。
这为翰林院编修,也是安徽人,名叫李鸿章,此时刚满三十岁,正是意气风发之时。青年时代的李鸿章是个文人,文艺青年有的习惯,他都有。平时不上班的时候,文化部小处长(翰林院编修)李鸿章喜欢逛逛海王村书市,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安庆沦陷之时,李鸿章尚不知道,依然沉醉在书市上的买买买之中。一日,偶遇一位同乡,人家对他说:“尚不知省城失耶,而作此不急之务也?”言下之意,李处长您都不知道家乡省城让长毛占了吗?还在这小资呢?
李鸿章内心的家国情怀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立马去找到同乡老前辈吕贤基副部长,怂恿老吕上表请战。老吕是个老文青,雄性荷尔蒙被李鸿章激活之后,遂命李鸿章代拟奏章。国难之际,苦命的咸丰皇帝正愁没有人愿意卖命,当然会命老吕千里回乡赴戎机。
老吕淡定下来之后,又觉得此事凶多吉少,竟然怪起了李鸿章,干脆带他一起回乡送死吧,“君祸我,上命我往,我亦祸君”,这是老官僚内心的写照!
朝廷的圣旨下达不久,李鸿章就跟着吕贤基,赶回安徽,协助地方抵抗太平军。开始了他坎坷多难的军事生涯。作为文化部小处长的李鸿章,此时对军事是一窍不通的。
对于安徽的军政领导班子,咸丰皇帝做出了一些调整。在知道原任巡抚蒋蒋文庆已经阵亡的消息之后,咸丰下旨命老臣周天爵署理安徽巡抚。不久,又改派李嘉端为安徽巡抚,命周天爵以兵部侍郎衔,办理剿防事宜,吕贤基则负责协助二位。
三位朝廷重臣,负责安徽的军事事务,这看起来这种安排应该是不错,其实这个军政班子非常糟糕。为什么呢?我们来看一看这三个人的安排,首先看看周天爵,周天爵是什么人?此翁是经历了嘉庆、道光、咸丰三朝的政治老人。在道光时代,这位周天爵与权臣穆彰阿是政敌,后来失败被流放。咸丰上台后,办了穆彰阿,标榜正人政治,又把这老爷子请了出来,此时周天爵已经八十多岁了。八十老人上战场,大清可谓无人!
吕贤基,不用说,毫无军事经验的文人一个!李嘉端是个学霸,道光九年会试的二甲第三名,做官清廉,有“铁大人”的美誉,但也没打过仗,而且脾气暴躁,不太能与同僚合作。
除了这种人事安排的失败之外,安徽当时实际的客观情况其实也是非常糟糕,首先它靠近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也就是所谓的天京,这里是太平天国,倾尽全力势在必得的地区。除此之外,安徽北部的捻军闹得也正欢,大有南下与长毛会师的意思。
当时的省城安庆已经沦陷,临时的省城迁到庐州,也就是今天的合肥。初到庐州的李鸿章,面对这样一副困局,内心的震动可想而知。李鸿章到皖之后,就进入周天爵的幕府。对于周天爵而言,当时的首要当务之急是对付在安徽境内肆意猖獗的捻军。
作为周氏幕府成员的李鸿章,不免也要身历战阵,刀尖上舔血,这是做文字工作多年的李鸿章想也没想过的事情。虽然李鸿章青年时代曾写过“丈夫只手把吴钩”那种豪迈诗句,但内心想的不过是“是我文章报国年”而已。父亲李文安,对儿子安危非常担忧,在给家人的书信当中写道:“鸿儿随敬修抚军剿办土匪,现未得信,胜负若何,弟甚悬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