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野史秘闻 > 正文

揭秘三国历史上曹丕为什么要给孙权封王

2017-05-16 12:20:57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他的儿子曹丕先是继承了魏王,继而让汉献帝禅位,正式结束了汉王朝。按理说,这天下都应该是他曹家的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他的儿子曹丕先是继承了魏王,继而让汉献帝禅位,正式结束了汉王朝。按理说,这天下都应该是他曹家的了,无论是蜀汉国的刘备还是东吴的孙权,都应该是成为了“乱臣贼子”,是必须剿灭的对象,就像后世赵匡胤所说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可是到了第二年,曹丕反而封了孙权为“吴王”。那么,曹丕为什么要给孙权封王呢?

首先,在曹操时期,三国所有的王以及州的刺史都是自封的。如果不是自封的,要么别人不承认,要么自己不承认。比如说曹操,这个魏王不是汉献帝封的吗?但谁都知道,汉献帝的命都攥在曹操手里,曹操不是自己想当这个魏王,汉献帝想封,有用吗?所以,周瑜在前面说曹操,“名为汉相,实则汉贼”,后来诸葛亮说,“汉、贼不两立”,魏国以外的人,谁把曹操当作汉丞相和魏王来着?赤壁之战孙、刘联合打败曹操之后,刘备表孙权为徐州刺史,孙权表刘备为荆州刺史,那意思是说,两人互相推荐对方任州刺史,但问题是,汉献帝批准了吗?说到底,两人无非是相互承认,在本区域内发个公告罢了。刘备称汉中王,也是上表汉献帝,但这个表是谁递给汉献帝的?所以说,自封一个官位,这是那个时期的常例。在三国前期,这种自封的官位是刺史或者是将军,到了鼎立之势确立时,就变成王或者是皇帝了。

可是,曹丕为什么要给孙权封王,而孙权为什么要接受呢?

曹操的时期就给孙权封过爵位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的赤壁之战,孙权打败了曹操,这一方面巩固了东吴政权统治根基,另一方面也让吴国成为曹魏更加重视的对手,因此,从这个时候开始,魏、吴两国的战事也多了起来。建安二十年,孙权和刘备为争夺荆州而打了起来,只是由于曹操要进兵汉中,刘备才不得已和孙权讲和。第二年,曹操亲自带兵来到居巢,打算进攻濡须。恐怕是孙权更担心荆州的关羽,于是在建安二十二年春天投降了曹操。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关羽进攻樊城,初战大胜,孙权内心害怕,就写信给曹操,要求进攻关羽。由于关羽没有防备,孙权背后偷袭得手,关羽兵败被杀。曹操因为孙权斩杀关羽有功,就表奏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兼任荆州牧,封为南昌侯。

曹丕给孙权封王,有其父曹操的先例可循。曹魏受禅让当皇帝后,为了内部稳定政权的需要,要尽量减少战事曹操死后,孙权一直维持着对曹魏政权的称臣状态,如曹丕继承王位的这年(延康元年)七月,孙权派遣使者前来进奉贡品。尽管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外托事魏),但曹丕除非是选择战争,否则,这种表面平和的状态就不能打破,尤其是不能由曹丕首先打破。这年六月,曹丕虽然率领大军征伐过吴国,但这次南征更具象征意义,其目的有三:一是做给汉献帝看,证明这天下已经是他魏家的了;二是向孙权炫耀武力,看看孙权敢不敢乘大丧自立;三是看军队是不是调得动听指挥。所以,这次用兵只是做了做样子,并没有实际动作。但是,这次用兵效果却是十分有效。将军们就不用说了,其他两人马上都有了应对,先是孙权七月遣使奉献,后是十月里汉献帝就把皇帝位置禅让了出来。

这充分可以证明,曹丕不愿意选择战争,只要孙权暂时老实听话,曹丕不会吝啬一个王号,反正孙权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独立的状态下。曹丕不选择对吴的战争应该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避免两线作战,二是稳定内部。赤壁之战后,曹魏和孙吴两家的仗都是维持在中等规模以下,更多的时候是小打小闹,这和刘备的蜀汉不一样。曹丕给孙权封王,就是为了专心对付刘备,因为这时候的刘备,更具有进攻的势头。当然,曹丕给孙权封王,还有拉一个打一个的意思,这就是不久发生了夷陵之战的外因之一吧!

曹丕还因为要专心于内务,毕竟,这是一个朝代的更替,尽管汉献帝以及他的那个大汉名存实亡,但名存就会让一些人心里有些许的满足,有了这一点点满足,他们就会安于现状,现在汉献帝让位了,大汉朝没有了,有些人心里不平衡,要表示要发作怎么办?不管有没有人这样表示发作,曹丕都必须要有所防备。正因为如此,曹丕做了一系列收揽人心的事情。如选拔官员、尊孔、修订刑法等等。给孙权封王,也是一种羁縻手段,为的是专心于内务。曹丕的重点攻击目标应该是蜀汉,因为刘备已经称帝。

曹丕给孙权封王,还有一个原因,在外部重点对付蜀汉。曹丕于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当上了皇帝,刘备认为曹丕已经把汉献帝杀害了,于是在第二年正月宣布自己继承汉祚当上了皇帝。这样一来,东吴和蜀汉国就有了一定的区别,也就是王和皇帝的区别。东吴虽然也是一个独立的政权,但既然还没有当皇帝,就是还在表面上服从中央。曹操给孙权封王,孙权接受,就是在表面上双方承认这种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蜀汉国则不同,刘备已经称帝,没有说一国可以有两个皇帝的道理。所以说,这皇帝和王是有区别的,这就是所谓的“天无二日”。也就是说,这时候的三国,曹魏和蜀汉已经变成了势不两立的敌对之国,而孙权还暂时可以算作是中性的地域性“王国”。曹丕不可能不首先解决这个敌对之国。正因为有了这个大的前提,所以刘备伐吴,就必须分出一部分兵力防备曹魏,而孙权抗击刘备,则迎来了魏国暂时按兵不动的有利时机。

但这种局面总是暂时的,不可能维持太久,毕竟,这是一种三国鼎立的局面,而曹丕不过是一种羁縻政策,孙权也只是一时权宜之计罢了。所以,孙权在黄初三年(公元222)闰六月打败了刘备,十月就背叛了曹丕。也就是说,曹丕给孙权封王,是双方各自的政治需要。至于刘备称皇帝时机是不是合适,这一方面不是本文涉及的内容,同时也是蜀汉国内部形势所决定的,无所谓对与错的问题。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