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野史秘闻 > 正文

大明朝最神秘的部队 孝陵卫

2017-04-30 08:48:55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说到孝陵卫之前咱们先来说一说明孝陵。 明孝陵始建于洪武九年(1376年),洪武十四年初步建成,次年马皇后去世,就安葬于此。洪武二十五年

说到孝陵卫之前咱们先来说一说明孝陵。

明孝陵始建于洪武九年(1376年),洪武十四年初步建成,次年马皇后去世,就安葬于此。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葬皇太子朱标于孝陵之东。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死,与马皇后合葬孝陵,孝陵地宫正式启用。永乐三年(1405年),孝陵工程全部竣工。孝陵规模宏大,周长约22.5公里,四周建有围墙。

“卫”是明代军队编制的名称。明代各省辖区均分为数个防区,每区设卫戍守。卫下设所,有千户所和百户所之分。每卫有5600人左右,长官称指挥使。各卫听命于省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都司归中央五军都督府管辖。卫所驻地均为军事重镇或要害之地。明孝陵是明朝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的陵寝,故设孝陵卫驻守此地以戍卫。

懂点历史的人,大概都知道明代十二卫,它是明朝时期负责护驾左右、护卫宫禁的皇帝侍卫禁军,这些军士都是通过精选以后经严格训练而入选的身材健壮、武艺不凡的将士。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朱元璋罢废亲军都尉府和仪銮司。

正式设置护卫亲军十二卫:锦衣卫、旗手卫、金吾前卫、金吾后卫、羽林左卫、羽林右卫、府军卫、府军左卫、府军右卫、府军前卫、府军后卫、虎贲左卫。

光听名字就有一种“牛逼哄哄”的感觉,但是,很多人又郁闷了,为啥没找到孝陵卫的名字呢,因为他压根不在亲卫序列当中,而是一支守护着朱元璋和马皇后陵寝长达167年之久的神秘部队。

明孝陵始建于洪武九年(1376年),洪武十四年初步建成,次年马皇后去世,就安葬于此。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葬皇太子朱标于孝陵之东。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死,与马皇后合葬孝陵,孝陵地宫正式启用。永乐三年(1405年),孝陵工程全部竣工。

孝陵规模宏大,周长约22.5公里,四周建有围墙,今中山陵环陵公路原为墙基所在。为保卫孝陵,在朱元璋安葬之后的一个月内,即设孝陵卫和神宫监驻守。

孝陵卫内并设“经历司”,这就是当时的军事警卫机构,是作为专业性保护“孝陵”的部队。其中,有5600名官兵一卫,一卫中有5个所,每一个所中有1120人。这些官兵都是经过长期训练而挑选出来的。其中又挑选了500名精兵。

精兵的选择标准:能骑马扬鞭,飞速奔驰,还要骑马跨过一道壕,越过一堵墙,并在马上开弓射箭,三箭中两箭者才为合格。

这些精兵每五年进行调整考核一次,据史书记载,“不能胜任者,可令其男儿承替,无男儿承替者,应侍禄回乡养老。”和末位淘汰制一样,不能胜任的人,就可以令他们的儿子来继续帮着守陵。如果没儿子顶职的士兵,就可以领着俸禄回乡养老去了。这像领退休工资一样。而这在当时其他一些兵种是没有这样的福利。

直到明朝灭亡。此后,孝陵不再有驻军把守,遭到严重的破坏。康熙、乾隆南巡谒陵时,都觉得孝陵应当保护,特设守陵监两员,陵户四十,并拨出司香田若干。到清咸丰三年,孝陵地区又成了太平军和清军的战场,孝陵和灵谷寺等地面的木结构建筑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时人有“草满故陵埋石马,月明荒径泣铜驼”的诗句,描写了孝陵的荒芜情景。

就此,孝陵卫便由一支军队变成了一个地名。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