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明末的红灯区什么样 亮瞎你的眼睛
明末南京城有一著名的红灯区,就是秦淮河畔。青楼本来是个迷魂荡志的地方,而秦淮青楼更是青楼中的极品!
十里秦淮,是当年南京最繁华之地,被当时政府指定为风尘工作者的活动区域。每到夜晚,华灯初上,画舫凌波,才子佳人,笙歌曼舞,好一个温柔乡,不知迷倒了多少男人!
秦淮河畔的青楼林立,情色事业高度发达,风尘从业者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拉动内需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明初,南京城外就建有富春院和来宾、重译、清江、石城、鹤鸣、醉仙、乐民、集贤、讴歌、鼓腹、轻烟、淡粉、梅妍、翠柳等“花月春风十四楼”,蓄养歌伎,以待四方来宾。
有数量才有质量,那些“富春院”、“翠柳楼”之类的老板,虽然不能保证自己的“员工”个个都赏心悦目、色艺兼备,但每家都有那么一两个能歌善舞、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姑娘,这就是所谓“头牌”姑娘。
妓院里的头牌姑娘,就如同饭店里的“招牌菜”一样。当时秦淮河就有这么八位头牌人物,她们就是艳名如日中天的“秦淮八艳”,堪称明末最具影响力的美女组合。这八姐妹分别是柳如是、李香君、顾横波、董小宛、陈圆圆、卞玉京、寇白门、郑妥娘。
这八人的“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可不是政府授予的,而是男群众用脚投票(不是拔脚走人,而是抬脚来人)选举出来的,而且还要通过一项极其隆重的活动才能得到正式承认。这个活动就是青楼选美,它还有个很优雅的名字——“评花榜”,或叫“评花案”。花榜,便是品评妓女的等级优劣;花案,即指评定妓女优劣的名单。
晚明曾参与过此项活动的文人余怀在他的《板桥杂记》中这样记载当时的盛况:“巳卯岁牛女渡河之夕,大集诸姬于方密之侨居水阁。四方贤豪,车骑盈闾巷。梨园子弟,三班骈演。阁外环列舟航如堵墙。品藻花案,设立层台,以坐状元。二十余人中,考微波第一,登台奏乐,进金屈卮。南曲诸姬皆色沮,渐逸去。天明始罢酒。”
晚明时这种大型艺术比赛进行过数次,参加赛会的歌妓多是曲中名妓,在某个艺术领域有深厚的造诣,大家一起比试技艺,众艳荟萃,精彩纷呈,形成了一种具有规模效应的名妓文化氛围。
每年这时候,南京城歌妓们荟萃一堂,既是当时歌妓们的声色大比拼,也是一次互相学习 、交流技艺的难得机会。
这个活动的评委通常由当地的文人名士和富商担任。文人名士,看重的是他们评花鉴色的眼力;而富商,则因为他们是赞助方。如今的选美走的也是这个流程,可见这个活动具有跨时代的先进性。
花榜的主持人,要选择花场、立章程、开代表会,一边玩一边评,当场公布。和现代的选美暗箱操作不一样,明代的青楼选美还是比较公开的,当面来展现才艺,评委的眼睛都雪亮着呢。妓女们“一经品题,声价十倍”,好像读书人中了状元;其不得列于榜首者,辄引以为憾事。
这些上榜姑娘的事迹还被写成专书出版,发行量甚广。明末就有个专写青楼艳事而出名的作家,叫余怀,就是我们上文提到写《板桥杂记》的作家,这是位常到红灯区采风的资深娱记。
既然是靠才艺吃饭,要想在这个圈子里立足,那就要有真本事,要不谁会心甘情愿捧你的场呢?据余作家书中描写,这八姐妹各有绝活。
排名第一的柳如是,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女青年,拿手活是写诗作词,并有多篇作品公开发表,流传下来的诗集就有五本。
文采,是衡量名妓的一项最重要指标。“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在晚明风尘界要改写成“女子无色便是才”,有“才”方能受到雅客的推重,所以貌不过中人的马湘兰与柳如是才能在明代风尘中大放异彩!
其他七人,李香君唱曲功夫一流,专攻民间小调,是文艺晚会的压轴女主角。
董小宛是生活型的,专攻美食,其制作的食谱已成独家秘方;此外,还会配制香水,其配制的香水,绝不逊色于香奈儿。
顾横波是个画兰花的业余画家,水准相当高;还会演戏,是当时各种大型娱乐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女主持,偶尔也写写小诗小词。
卞玉京则弹得一手好琴,大诗人吴梅村专门为她写过一首诗,叫《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诗中高度赞扬了她的琴艺。
寇白门则专攻舞蹈,晚年曾办了个舞蹈学校,据说口碑相当不错,培养出的学员大都进了专业的歌舞团。
郑妥娘专攻清谈,有演讲才能,放到现在,估计不比希拉里差。
剩下的大名鼎鼎的陈圆圆,才艺不用说了,光是人长得那个漂亮,就令人叫绝!大家都知道,吴三桂为了她,家不要了,国也不要了,真正的倾国倾城。从文化的意义上说,陈圆圆的作用恐怕也不亚于闯王李自成和平西王吴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