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买不起三环的房 可以住在城门口吗?
自古“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历史上很多进京的外地人,碍于城内地贵,就暂歇在离皇城很远的地方,有的,远到了北京外城的城门口,今天给大家聊的这个右安胡同,可称得上是最南端的胡同,住在那里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呢?
右安胡同,旧称右安门后身,以紧邻右安门而得名,住在城门口的感觉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先说忧,如果您生活在古代,选择在城门口置业,得要三思了。
我们老百姓是从唐宋开始逐渐居住在城门口的,那时城市商业和市民社会成长起来了,以前坊市制度和夜禁制度逐渐被打破,于是在都城,出现沿河近桥和城门周边的“行”和“市”。这在清明上河图里的首都汴京城可以看到。
到了明朝嘉靖朝后期,据历史专家估计,当时的首都北京城内外人口达到120万,主要由常住人口、军事人口以及无籍的流动人口组成,城外聚集了大量的工匠、商人和官员的家属,是城内人口的几倍。
城外人口一多就会带来隐患,被朱元璋赶到北方的蒙古部落(明朝称为鞑靼),经常从北京城的南边侵扰百姓,烧杀抢掠,1550年,就发生了庚戌之乱,明世宗嘉靖帝坐不住了,决定兴建北京外城,但财力有限,只在城南修了城,东西两侧没修起来,外城开了五个城门,其中包括咱们今天讲的右安门。
所以,从安全性来考虑,古时如果在右安胡同置办产业是个错误的决定。因为一旦遇到外敌入侵,这里是首当其中的。
比如清末,河北山东一带闹起了义和团运动,慈禧政府怂恿拳民,希望他们扶清灭洋,为他们大开城门,但结果给北京城带来动乱,据李超琼在《庚子传信录》记载,“6月13日,拳匪于右安门内火教居民。夜,火御河桥以东数百家,杀数十百人。”从南边冲进北京城,第一站就是右安胡同。
再比如,1917 年6 月,张勋率领辫子军扶持溥仪复辟,7月份,冯玉祥部将张维玺率兵进攻北京,也是在右安门架设云梯攻入城内的。
不只是近代,古代右安胡同一带就是个太平的地方。最早看中北京这块风水宝地的是契丹(辽朝)人,他们建北京城为陪都,称作南京,后来,女真(金朝)人联合宋朝赶走了契丹人,把北京变为金中都,今天的右安门大街、牛街、长椿街至闹市口一线,就是金中都时南北轴线。过了60余年,成吉思汗又把金中都围得水泄不通,直到中都沦陷。从地图上看,右安胡同一带是几个朝廷建立都城的重叠地区。所以,这里也是北京地区罕见的有辽金元明清各代遗迹联袂呈现的地方。
2012年12月,右安门一带有一块工地开槽时,据地面三四米地下发现有黑土层,土质黝黑细腻,据研究是河道淤泥,并且出土了大量宋金时期的古钱币,品种还挺丰富的,有大定通宝、泰和重宝、大观通宝。历史学家说这就是传说中的金代窖藏钱币。那么问题来了,为何金代这里的居民有藏匿铜钱的习惯?
原因还是不安全感导致的。金朝很奇怪,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普遍使用纸币的朝代,可是金朝后期,战乱不息,通货膨胀日趋严重,民间觉得钱票不如金属货币值钱,于是拥有铜钱的贵族富商甚至贫民百姓们,都将手中铜钱暂时藏起来。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曾告诉我们:具有贮藏功能的货币,必须是实在的货币,铜钱就是这样的,纸币不过是价值的符号。
可以想象,当年蒙古兵洗劫金中都,将财宝运至漠北大汗帐时,京城居民该庆幸自己还有钱藏在河底。
既然右安门一带是围城的首要目标,为何还有人聚集在此胡同安居呢?因为这里是南下交通要道,有生意可以做。北京外城七个门的主要功能是为老百姓入城做小买卖、打短工、走亲戚用的。对于很多南方来的商贾、游客、赶考举子,右安胡同是他们进入北京城的第一站,如同现在的北京西站,每天车水马龙、络绎不绝。直到建国初,右安门附近的桥路还承载了京畿重关的职能,一应进出北京城南的车辆大多要从这里经过。
住在右安胡同另外一个好处是,从这里走几步出去就是郊外,所谓“生活就像度假“说这里不过分。1920年代,有个中文名字叫奥斯伍尔德•喜仁龙的瑞典人来过右安胡同闲逛,后来他写了一本书叫《北京的城墙和城门》,提到右安门说“穿过燕麦地和高粱地,会使你感觉到在时间和空间上远离中国首都已有的现代化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