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野史秘闻 > 正文

强极一时的北魏迅速衰亡真相 魏孝文帝的改革

2017-03-02 13:13:39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被浓墨重彩地褒而扬之。可是,传统的教科书掩盖了一个争议颇多的观点:强大北魏的衰亡始于孝文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被浓墨重彩地褒而扬之。可是,传统的教科书掩盖了一个争议颇多的观点:强大北魏的衰亡始于孝文帝改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争议呢?孝文帝改革的弊端到底在哪里呢?北魏迅速衰亡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谁又是北魏改革的真正先行者?果敢勇毅的孝文帝又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悲剧人生呢?著名作家曾纪鑫为你深入解读。

娃娃皇帝

公元467年,拓跋宏生于当时的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北),两年后被立为太子。

虽已入主中原,但拓跋部仍保留着过去早婚的习俗,拓跋宏出生时,其父献文帝拓跋弘年仅14岁。拓跋部建立北魏后,学会了中原王朝维持皇权统治的某些做法,并定为制度严格执行。比如后宫产子,一旦该子被立为太子,其母就要被赐死。其用意在于避免皇帝年幼即位,大权落到母系外戚手中。因此,拓跋宏在两岁多被立为太子时,母亲思皇后李氏即被“赐死”。这一野蛮的做法不仅给拓跋宏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也仿佛预示着他日后家庭生活的凄凉与不幸。

由于拓跋宏从小失去亲母,因此便由祖母冯太后抚养。冯太后也非血亲,只是名义上的祖母。她是汉族人,“性聪达”、“粗学书计”,受过封建传统文化的教育。她性格坚强,做事果决,颇具政治家之风采,《魏书·皇后列传》说她“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拓跋宏父亲拓跋弘即位时,年仅12岁,北魏孤儿寡母,政局不稳,冯太后初露锋芒,收捕擅威作福的专权丞相、车骑大将军乙浑,平定关中叛乱,临朝称制,掌握了朝政大权。

拓跋宏刚一出生,冯太后即摆出“罢令,不听政事”的姿态,将政权交给其父拓跋弘。当献文帝拓跋弘亲政后,开放山泽之禁,开仓救济灾民,带兵北伐柔然,很快就显出了他年轻有为、桀骜不驯的风姿,权欲旺盛的冯太后便再也坐不住了,干预北魏政事也就成了她的家常便饭。这自然会引起献文帝的不满,加之他们并非血亲母子,于是,一场司空见惯的宫廷权力斗争于不知不觉间就爆发了,结果自然是根基深固、极富政治谋略的冯太后获胜。《魏书·天象志》对此写道:“上迫于太后,传位太子,是为孝文帝。”

拓跋宏即位时只有五岁,在平城皇宫的太华殿前举行隆重的登基大典时,他是被人抱上皇帝宝座的。一个年仅五岁的小娃娃,冯太后自然不会担忧什么,也就再度临朝听政,将一应权力控制在自己手中。同时,她也在因忤逆而“禅位”的献文帝身上汲取教训,将年幼的孝文帝按照她心中想象的模式加以引导、塑造和培养。

拓跋宏的血管里流着的虽然是鲜卑族拓跋氏的血液,但他从小受到的却是汉文化的熏陶与教育,围绕在他身边的大臣也是一批具有极高文化修养的汉族士大夫。他自幼爱好读书,手不释卷,天分极高。《魏书·高祖纪》说他“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冯太后还亲自创作《劝诫歌》、《皇诰》等文章督促他阅读、背诵,将儒家的忠孝、仁爱、礼义等封建道德思想传授给拓跋宏,并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影响他。比如冯太后生活节俭,“不好华饰”,对待下人比较宽慈,拓跋宏也依样仿行。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