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是明朝开了中国花钱上大学风气之先
2017-03-01 16:40:13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
导语:大学体制在古代
人认为大学体制是西方人创造,其实不然。中国古代即有高等学府,只是办学的理念和模式不同,而且不兴叫“大学”。
商时的中
大学体制在古代
人认为大学体制是西方人创造,其实不然。中国古代即有高等学府,只是办学的理念和模式不同,而且不兴叫“大学”。
商时的中国大学叫“太学”;周时叫“国学”,国学是周王办的,诸侯办的则叫“泮宫”;西晋时称“国子学”,北齐易名“国子寺”;隋则改称“国子监”,一直到清末都是这叫法。
真正把大学叫“大学”的,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当年,中国诞生了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京师大学堂,即今北京大学的前身。
古代花钱上大学
上大学的好处多多,但上大学得凭成绩,要考,古今一理。没有成绩,如果有一个不凡的家庭背景,有当大官的老爸、太子党的身份,也可以,特招嘛。
如果没有这些条件,是不是没门了?也不是,但前提条件得有钱:买个入学名额。这便是现在大家常说的“花钱上大学”。古时的入学名额叫“员”,生员就是这意思,即今“招生指标”。
随着国力下降,中央财政严重亏空,朝廷急于搞钱,便开始“教育乱收费”了:凡想上大学、到国子监读书者,不论成绩优劣,不问家庭出身,“军民子弟”只要肯出“赞助费”,就发给“录取通知书”!
有意思的是,明朝时收取的赞助费不要现金,只收当时短缺的粮食或是马匹等。“官倒”乌纱帽,在古代中国屡见不鲜,但像明朝这样“官倒”招生指标的,实在少见,可以说开了中国花钱上大学风气之先。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