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窝囊的朝代 没有之一
宋王朝一直生活在游牧民族的铁蹄和阴影之下。游牧民族是农耕民族的天敌。
秦汉隋唐时期,中华的汉民族尚有血性,胆敢倾举国之力与游牧民族抗争,并且尚有胜算,但是,到了宋朝时期,中华汉民族的血性被统治者消磨殆尽,已经无法与游牧民族抗争。
宋朝的开国皇帝是靠政变起家的,因为这个原因,他深知刀把子的重要性,他认为宋王朝最大的敌人不是虎视眈眈的游牧民族,而是国内的军人和将帅,于是他实行了宦官治军和文官治军的制度,将刀把子交给了自己信得过的宦官和文官,信得过的原因是因为宦官和文官没有血性,胆子小,不敢发动政变。即使这样,皇帝还不放心,还要实行军官交换制度,每三个月交换一次军官,让将不知兵,兵不认将。这样的制度把军队变成了摆设,在和平时期尚可,一旦遇到战争,就只有任人宰割的份。这样一来,就等于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强悍的游牧民族,游牧民族想要灭掉宋王朝,那是分分秒秒的事情。
除了在制度上消磨汉民族的血性之外,宋朝的统治者还从文化上和精神上对汉民族的血性进行消磨,具体表现就是儒学的强化和复兴,程朱理学的泛滥成灾。奴化和洗脑让汉民族的血性荡然无存。
由于军队没有战斗力,应付游牧民族的入侵就只有两种办法:献血和挖肉。“献血”就是宋王朝实行的“岁币制度”,“挖肉”就是“以土地换和平制度”。
岁币,就是指宋王朝每年向外族输纳的钱物,只要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只要你不侵略我宋朝,我就每年给你输送钱物,称臣纳贡。这样一来,北方的游牧民族只要一遇到经济困难或者自然灾害,就会发动侵宋战争,只要一发动侵宋战争,钱物就滚滚而来。有时候,游牧民族欲豁难填,狮子大开口,把宋朝逼急了,那就挖肉吧,那就割让国土面积吧。您老人家看上俺赵家哪块土地了,您开口就是,何必打仗呢?何必劳您神呢?
看看,这宋王朝就窝囊到了这种地步。
最为搞笑的是,当时的宋朝竟然是世界上实力最为雄厚的国度。
当时,宋朝人口已达到2千万户,1亿多人,耕地达到7.2亿亩,GDP占全球60%,人均GDP为2280美元。?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国库收入为7070万贯,最高达到1.6亿贯文,即便南宋丢失半壁江山,国库财政收入竟也高达1亿贯文,这样的税收后世难以企及。熙宁年间开封米价400文一石,宋代一石66公升约100市斤米。按现在市场普通米价2.50元/市斤估算,400文=250元RMB购买力,即1文钱0.625元(宋时一贯钱为770文),一贯钱481.25元。按熙宁十年国库收入为7070万贯文计,其时国库收入约为340.24亿RMB。
有这样的实力,他却依然奉行“献血”和“挖肉”的国策,并且这样的国策一直持续到宋朝灭亡。难道就没有仁人志士站出来反对这样的国策吗?当然有。北宋的苏洵写了一篇《六国论》,痛斥了这种祸国殃民的国策。苏洵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苏洵建议说: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苏洵警告北宋统治者: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的预言终于变成了现实。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耻导致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南宋大将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北宋末期,终于产生了一位富有血性、单纯可爱、主张拼死抵抗的奇葩人物岳飞,可是,他却被南宋皇帝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宋朝不亡,天理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