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野史秘闻 > 正文

古代造假绝招 纪晓岚用泥蜡烛

2017-03-01 14:02:55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明清两代的中后期,人们对金钱的欲望,没有良性意识形态引导。于是,社会行为失范,造假之风盛行,几乎达到了巅峰状态。当时,经济比较发达

明清两代的中后期,人们对金钱的欲望,没有良性意识形态引导。于是,社会行为失范,造假之风盛行,几乎达到了巅峰状态。当时,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名城钱塘(今杭州),明中诗人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描述了其弄虚作假之风说:“杭州风,一把葱,花簇簇,里头空”。这些奸商为了牟利,竟然毫无诚信可言。

与杭州并称“人间天堂”的苏州,不仅杭州的那些市井伎俩,种种皆有。而且,造假造得更加花哨。诗人叶权在《贤博编》说:“今时市中货物奸伪,两京为甚,此外无过苏州。卖花人挑花一担,灿然可爱,无一枝真者;杨梅用大棕刷弹墨染紫黑色;老母鸡毛插长尾,假敦鸡卖之。”鲜艳灿烂的假花、染成熟紫色的杨梅,还有乔装打扮的长毛假野鸡等等,骗你没商量。

卖酒掺水是当时通行的伎俩。大家心知肚明,只能“将假就假”罢了。市面上还有许多骗术,诸如以黄泥掺红颜料搓成丸子冒充老鼠药,卖假药欺骗病人等等,比比皆是。

明朝的古董造假歪风甚炽。明人沈德符对当时的“假古董”是这样描述的:“骨董自来多赝,而吴中尤甚,文士皆借以糊口。近日前辈,修洁莫如张伯起,然亦不免向此中生活。至王伯榖,则全以此作计然策矣。”甚至有些文人也打造“古董”混生活。王伯榖造假古董,不料自己以巨资购买的阎立本《醉道士图》竟也是伪作。真是一山更比一山高呀!

为了满足发财梦,更有人铤而走险造假钱币。明正德年间,姜南在《抱璞简记》中说:“今世之造假银者,或以铁,或以铜,或以铅、锡为质,外裹以银皮,不复辨其伪也。”此外,还有制作假金子、假会票,以及私自铸造铜钱的。不过,明朝政府打击制造假钱币的手腕是非常强硬的,凡制造假钱币者,不论数额多少,一律斩首。

明末社会骗术千奇百怪,张应俞的世情小说《杜骗新书》里讲述了84则骗术案例,譬如美人计、掉包计、苦肉计、连环计、提罐、扎火囤、放白鸽等。可谓是对民间骗术的一个概括。

清朝的欺诈手段较之明朝,有过之无不及。乾隆十二年(1747年),纪晓岚在京城一家小客店中买了支蜡烛,居然点不着,原来蜡烛是泥巴做的,仅是外面敷了一层羊脂而已。纪晓岚在京城还买了16块号称为明代制墨师傅罗小华制的墨,装在一个旧盒子里面,很像那么回事,回去一用,竟然是泥巴做的,连聪明绝顶的纪晓岚都被骗了,可见造假之术之高明。

其实,清代还有更厉害的造假。晚清《点石头斋画报》中屡有揭露假官的文字,譬如:

“吴江县属同里镇,有杨姓等五人皆着名土棍也。初只冒充巡丁……后竟狡狯愈甚,每于黄昏后,杨扮作汛地官模样……周行街市,名为巡查。乡愚无知,任其搜刮一空而去,如是者数夜。”这是典型的地方恶棍假扮小吏压榨百姓的事例。

看完这些造假、骗术的案例,真是感慨颇多呀!难怪如今造假盛行,原来是从古代遗留下来的。而如今的商贩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将造假之术发扬光大。对此,我只能默默地说一句,“以后买东西注意点吧!”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