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司马伦逼孙子当太上皇
太上皇,通常是指皇帝的父亲,但也有例外。如,隋代杨侑尊祖父隋炀帝为太上皇,唐代李显尊母亲武则天为太上皇,西辽屈出律尊岳丈辽末帝为太上皇,明代朱祁钰尊哥哥明英宗为太上皇。
或祖孙,或母子,或翁婿,或兄弟,虽然不是传统的父子关系,但均是低辈尊高辈为太上皇,还能说得过去。西晋时,篡位称帝的司马伦竟然逼迫被他赶下台的族孙司马衷当太上皇,成为一历史笑柄。司马伦(?—301年),司马懿第九子,晋武帝司马炎之叔,晋惠帝司马衷之叔祖,历任琅邪郡王、行东中郎将、宣威将军,后封赵王。
晋惠帝在位时,皇后贾南风矫诏擅权,屠杀皇族,铲除异己,淫乱后宫,引起宗室的不满。元康九年(299年)十二月,贾南风设计废太子司马遹为庶民,幽禁于金墉城,朝野哗然。太子势力联合当时握有军权的赵王司马伦,密谋废掉贾南风,复司马遹之位。
司马伦为人“性贪冒,可假以济事”,答应出兵相助,但其下属孙秀“知太子聪明,若还东宫,将与贤人图政,量己必不得志”,出于个人私利,建议司马伦“且缓其事,贾后必害太子,然后废后,为太子报仇”,这样既能“立功”,又能“免祸”(《晋书》),司马伦遂按兵不动。不久,孙秀派人行离间计,宣称太子势力要废掉皇后迎还太子,贾南风害怕太子复位后报仇,便派人将其杀死。
永康元年(300)四月,司马伦以为太子复仇为名,带兵发动政变,冲入宫廷,控制司马衷,废掉并幽禁贾南风,接着又派人将其毒死。随即,司马伦大开杀戒,诛灭反对势力,排除异己,罢官无数,“内外群官多所黜免”,并矫诏“自为使持节、大都督、督中外诸军事、相国,侍中、王如故,一依宣、文辅魏故事”(《晋书》),要像当年司马懿、司马昭辅政曹魏那样。大权由此尽归司马伦。
掌握实权后,司马伦大肆封赏,“文武官封侯者数千人”。司马伦才疏学浅,凡事皆听信于孙秀,致使政局黑暗,朝野不平。淮南王司马允的讨伐被剿灭后,司马伦更是不可一世。八月,司马伦“加九锡,增封五万户”(《晋书》),地位直逼皇帝。十一月,司马伦又让司马衷立孙秀的本家孙旗的外孙女羊献容为皇后,意在安排一个对自己有利的皇后,从而牢牢掌握内外大权,继而谋篡帝位。
司马伦有称帝之心,路人皆知。为达成目的,且堵住悠悠众口,司马伦利用巫鬼伎俩,先“诈为宣帝(司马懿)神语,命伦早入西宫(皇宫)”,又称“宣帝于北芒为赵王佐助”,制造受司马懿之托登基称帝的舆论。等一切安排就绪后,司马伦便“矫作禅让之诏”,发动心腹“逼夺天子玺绶”(《晋书》),逼司马衷退位,并将其幽禁于金墉城,派人严加看守,以防有变。为了掩饰篡逆行径,当叔祖的司马伦还不伦不类地给族孙司马衷送上一顶“太上皇”的冠冕。
永康二年(301)正月,司马伦称帝,大赦天下,改元建始。为了笼络人心,司马伦下令,各类人才不用考试即可录用,州郡负责簿籍的官员、各地驻京办人员以及达到一定年限的太学生一律封为孝廉,各县纪检干部一律表彰为廉吏,大赦之日在职在位的郡县干部一律封侯,其儿子、心腹、党羽一律大封,其同谋者一律越级升迁,甚至奴仆衙役都得到了封赏。皇宫内外随便抓个人就有官爵。
司马伦前后共当了一百多天皇帝就被赶下了台,一场叔祖称族孙为太上皇的闹剧宣告结束。司马衷重登皇位后,“诏送伦、荂(司马伦长子)等赴金墉城”,并下令“大酺五日”,以示祝贺。梁王司马肜上表“赵王伦父子凶逆,宜伏诛”(《资治通鉴》),司马衷于是派人将司马伦毒死,其四子亦全被诛杀。司马伦死后,他所封的官员全都被罢免,朝中的官员剩下寥寥数人。被废时,司马伦曾表示想“归老于农亩”(《晋书》),终成黄粱一梦。“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红楼梦》中的这句话用在司马伦身上,那是再合适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