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的魏延叛乱之谜
魏延是真的叛乱了吗?其实正史中,魏延的叛乱只是一个幌子,真实的情况还要复杂的多,他的叛乱在某种程度上只能说是被叛乱,一起看看具体事实吧。
笔者读三国,知魏延乃蜀之大将。“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与赵云同品。先主王汉中,欲拔一将镇守之。“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却不想“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皆惊。”后诸葛亮北伐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而赵云以镇东将军身份“随诸葛亮驻汉中”。可见魏延时已为蜀汉第一大将,作用于赵云之上。
后孔明数次北伐,延负先锋重任,屡立战功。“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然孔明去世后,魏延因与丞相长史杨仪有隙被杀。为此,《三国志·蜀书·魏延传》曰: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一、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做断后将乎?”魏延此意有二:首先,虽然诸葛亮去世,但北伐的事业不能中断,应当由他继续“率诸军击贼”。
其次,无论从地位、威望来讲,都应当由他负责统率全军。现在却要他听从于一向于他水火不容的杨仪号令,他心不服。由此二点可以看出,魏延自视其高,对诸葛亮死后的困难估计不足,但于“背叛”二字却不能划等号。因此,说其背叛,恐有些牵强。
其实当时魏延真的要背叛蜀汉,他可以有三种选择:一,率领本部军马阵前倒戈,投降司马懿。二,屯兵不动,等杨仪率大军撤退后,割据汉中,独树一帜,观望形势。三,杀回成都,篡夺蜀汉政权。然而,魏延并没有选择其中任何一条路,他仅仅主张由杨仪等人护丧还葬,由他率军继续北伐,不要“以一人死废天下事”,其心洞然可见,何其称为反叛?当杨仪不理睬魏延的主张,径自率大军南撤时,魏延率兵抢先南归,与杨仪争相上表朝廷,互称对放叛逆。最后,双方在南谷口刀兵相见,魏延失败,被马岱“追斩之”。
所以,陈寿在《三国志·蜀书·魏延传》云: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由此观之,魏延之“叛”,实为杨仪也。、“延性衿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魏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刀拟仪,仪泣涕横集。”马岱杀延后,仪竟然“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
魏延之亡有其桀骜不驯、任性而行之由,吾以为与诸葛亮用人之能亦有关。初蜀汉良将如云,刘备亦委其镇守汉中,屏障益州,可谓用才不疑。然诸葛亮北伐良将寥寥,却对魏延不加重用,以至延长“叹恨己才用之不尽”。而诸葛亮在处理二人矛盾上,虽“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却一直未能妥善解决。魏延常于阵前迎敌,杨仪却一直在诸葛亮营中办事,对二人的倚重情况实际是有不同的。但诸葛亮在临终之时应将二人叫于一处,晓之以大义,托之以后事,将二人之矛盾冰释,也没有后来事故之变。
所以说,这件事根本就是诸葛亮一手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