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装剧梳的辫子是错的?真正辫子应是这样
清装剧梳的辫子都是错的?怎么会呢?在古代汉族男子都是梳辫子的,梳辫子不仅是成年的代表,同时也是华夏民族文化的象征,然而,在清朝剧里,男人梳的辫子都是错误的。
中国汉族成年男人自古以来都是束发的(这个古指的是周朝以后,从出土发掘的商朝玉俑看,商朝男人也是辫发的),到了清朝,男人都剃头留辫,成为一个时代最突出的历史影像,所以,我们把反映清朝故事的影视剧都称作“辫子戏”。但是,那些影视剧中的清朝男人虽然留辫子,却大多是错误的辫子……
影视剧中,清朝男人虽然留辫子,但他们留着“阴阳头”,只剃光了头上前半部分,在后面才梳成一条又粗又长的辫子,如同上图《少年天子》中邓超那样。而在港台一些影视剧里,甚至头皮都不剃光,只是梳一根大辫子。好多观众看了,说像港台影视那样的留法,那些男人都是死罪。但大家不知道,就像《少年天子》那样留,多数时候其实也活不了。
身为满清皇帝,顺治的辫子居然不合规矩
清朝男人的辫子,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样子。顺治是满清入关第一位皇帝,那一时期,是对辫子要求最明确、最严格的时候。当时,满清皇朝把肯不肯剃发留辫提到愿不愿意做顺民的高度来看待,这才有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俗谚。且因为剃发令的颁布,在江南地区激起许多反抗,比如让韦小宝韦爵爷提起来都要骂声“辣块妈妈”的“嘉定三屠”,就是因为清朝蛮横地强制推行剃发令激起来的民变。
那一时期的辫子样式,有个专门的叫法:“金钱鼠尾”,“只留一顶如钱大,作辫,谓之金钱鼠尾”。也有人说,留的辫子细长,要能从铜钱孔中穿出,所以才那么叫。总之就是脑门心留一小撮头发,然后梳一条小辫儿。那形象,不是搞行为艺术的,还真不敢去挑战大众的审美。反正小编要是活在明末清初,肯定要反抗一下的。实在不行,出家修道也在所不惜。
清朝统治者呢,对“金钱鼠尾”一方面是美化,顺治四年广州“易服剃发令”说“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另一方面就是威胁,不挨剃刀,就挨屠刀。明朝有个遗民说:“时剃头令下,闾左无一幸免,金钱鼠尾,几成遍地腥檀”。而且,不剃要杀头,剃的不对也要杀。也就在顺治四年,江南浒墅关有个叫丁泉的平民,因为“周环仅剃少许,留顶甚大”,尽管他“无奸宄之心”,但因为“违同风之化”,还是被“着就彼处斩”,连带着县官、家长、邻里也受了牵累。周星驰演的《武状元苏乞儿》,苏乞儿披头散发,天理教教主赵无极以他没辫子责难他,苏乞儿从头发中挑出一条小辫,就那样敷衍过去了,实际上剃发和留辫是一体的,不可能蒙混过关。好在赵无极自己的发型也不合规矩,大哥不用说二哥啦。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忍了鼠尾巴一百多年的中国人对辫子做些改良,头顶留的头发有了一巴掌大,辫子也粗了许多。那时期外国人大量来华,对这种发型亲切地称为“猪尾巴”,甚至成为外国人对中国男人的主要印象——唉,非要分辨鼠尾巴和猪尾巴哪个好看,实在是超出了小编的能力。
到了清朝晚期——就是苏乞儿生活的时代——发型又有变化,留的头发更多了,男人们都以拖一根又粗又长的大辫子为荣,很多人形容为“牛尾巴”,如同一般“辫子戏”中表现的那样。到那时候,经过两三百年的熏陶,不管外国人怎么嘲笑,我们已经以辫子为美了,不让留还不高兴。太原有位乡绅,满清灭亡后,因为辫子被革命党剪了,自己在日记里写:“上年五月被贼剪发半截,恨贼为乱难当,莫能寝其皮而食其肉,为此生之大憾。”而鲁迅先生写的《风波》,七斤因为有人要剪辫子,吓得连城都不敢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