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野史秘闻 > 正文

明朝的普通话怎么讲?让朱元璋来教你

2017-02-28 13:04:01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在中国历史上,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领袖被今人熟知。普通人对于明太祖的印象,除了相貌清奇,应该就是严酷的治理手段了。 但是,皇帝终究

在中国历史上,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领袖被今人熟知。普通人对于明太祖的印象,除了相貌清奇,应该就是严酷的治理手段了。

但是,皇帝终究也是个人,这些位高权重的大领导,即使外在多严厉,在某个角落总会藏着一颗平常心,也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习惯、爱好。比如发动世界大战的纳粹德国狂魔希特勒,喜欢小狗,是个素食主义者,如果抛开杀人嗜血的一面,怎么看怎么都是个人畜无害的好公民。

所以,今天闷声大作史就扒一扒朱元璋高大上的外表之下,在言谈举止方面究竟是个什么样的角色。

大家可能都以为古代的正式公文基本上是书面形式的文言文,但从目前发现的历史材料显示,尤其在元朝以后,一些以皇帝名义下达的文件,是由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写成的。

在明朝的档案中,不论是对内的诏令圣旨,还是对外的外交文书,可以看出真实的朱元璋说话少了书生的套路,全都是实实在在的语言,当然这和他出身草莽有很大的关系。

比如明朝建立后曾经和高丽朝鲜确立了宗藩关系,经常派员赴朝鲜处理各项事务,并宣传中方的政策立场。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对高丽国王的圣旨中谈到:

钦奉圣旨:那海东高丽国王那里,自前年为做立石碑祭祀山川,飞报各处捷音及送法服,使者重迭,王好生被暑热来为那般。我想着限山隔海,天造地设生成的国土,那王每有仁政,管抚的好时,天地也喜。

这一段文字,体现出当时的中国人是如何说白话的,也从侧面反映了时人对朝鲜气候、地理等国情的大致认知。

过了一年,礼部大臣向高丽国传达了另一项圣旨,朱元璋讲到:

我前者恁众官人每去太仓时,教开春礼部官去抬茶饭,缘故老院使并两个内侍我见不来……姓朴的宰相不容说,打了一顿,更与了毒药。药死,门里不敢将出,后墙上拖出去了。特的把帽子高挂在树上,尸首吊在树下,故意怕毒药显出,等的口内生蛆,才方交百姓来报。

此时的中国白话受元朝影响很深,“恁”相当于今天“你们”的意思,“每”就是“们”的另一种读音。在这篇外交告示中,朱元璋过问了高丽的朴宰相毒杀该国特使(被明政府留用)的事件,此案影响十分恶劣,但正式的外交措辞竟由如此白之又白的语言表达,还出自天朝上国的最高领导人之口,真是让人不禁哑然失笑。

对于骚扰中朝海上边境的倭寇,朱元璋主张严厉打击:

我这里比你那里隔海,有倭人来,我差人也捉拿他里。为拿不的呵,将明州卫戴指挥、太仓卫徐指挥两个根的杀了。又差于指挥去根赶捉拿,将倭人年少的刺了口,更阉了它,海上也干净了也。

把倭寇阉了,海上也干净了也。嗯,朱大爷,我知道您想表达的是这个意思。

在商讨国家大事之余,皇上也会关心关心老百姓:

有一小节事,姓周的女孩儿,从元朝寻将他来。问呵,他说姓朱,俺容不得他。问他父呵,却说姓周,我如今留了他也。想恁来十三岁的小孩儿会吃奶,您可早送与了人,有失子母之情。他父一去之后,并无信息,有失父子之情。你又把他爷来远流去了。恁每做的事忒小见识,远虑,远虑的深了。

请自行脑补龙椅上正襟危坐的皇帝,操着一口安徽话对下面的书记员说“恁每做的事忒小见识”的情景。“他说姓朱,俺容不得他。问他父呵,却说姓周,我如今留了他”,只能说,这很朱元璋。

最感人的圣谕之一,当属朱元璋对明朝军队发布的《谕天下武臣勅》(武士训戒录)。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