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杨业究竟死于何人之手?不是传说中的潘美
关于北宋名将杨业之死,真实的历史记载与小说戏文里的描述几乎截然相反。潘美果真是谋害杨业的元凶吗?杨业战死何地,是金沙滩还是陈家谷?辽宋两国间爆发的惨烈无比的幽燕之战,究竟有何鲜为人知的缘由始末?求索这扑朔迷离的历史谜底,便走进一段令人感慨万千的风云往事。
潘美并非害死杨业的真凶
在小说《杨家将》里,潘仁美(潘美)是谋害杨继业(杨业)父子的主谋。他嫉妒杨业的战功,又因儿子潘豹设擂台被杨七郎打死,故而怀恨在心图谋报复。小说里的潘仁美勾结契丹,逼杨继业冒险出征,又违背与杨业的约定,不设伏兵接应,反而将杀出重围求援兵的杨七郎捆在树上乱箭射死……因这部小说的流传,潘美与秦桧一道被打入中国历史的顶级“奸臣册”。但查阅史书却令人心生疑惑,潘美真的是勾结契丹陷害忠良的元凶吗?
当世人将攻击矛头纷纷指向潘美时,却忽略了一个重要责任人的存在——监军王(shēn)。在北宋,监军权力往往高于主帅。潘美虽是名义上的主帅,但真到了拍板时刻,对代皇帝监军的王之言却不得不“俯耳恭听”。
在第二次辽宋幽燕之战中,宋兵中路兵溃,辽国主力扑向潘美、杨业统率的西路军。杨业提出避敌锋芒、诱敌设伏的正确意见。却被王讥讽为“领数万精兵,而怯懦如此!”逼得杨业不得不铤而走险。在这个决定杨业生死、宋军安危的危急关口,深知兵略的潘美不得已,选择了“沉默不语”。
按事前约定,王 应带兵在陈家谷接应杨业。结果到了中午,王见杨业所部未归,以为杨业得胜追击辽兵去了,便擅自撤退。等杨业率残部退到陈家谷时,已无人救应,最终重伤被俘绝食身死。潘美并不同意王的撤退部署,但对这位备受皇帝信任的监军却无可奈何。史载,潘美对王 “擅离谷口不能制”。杨业之死,究其实质,实乃宋太宗与王共同造成的。但论责定罪,却由潘美一肩承担。《杨家将演义》里,还让潘仁美死于开封府尹寇准的铡刀下。殊不知,潘美死于公元991年,而寇准升任开封府尹则在公元1002年。寇准居然可以“穿越”杀人,这玩笑未免开大了。
对杨业之死的惨剧内因,宋太宗其实是心知肚明的。所以,论处战败责任时,潘美只是被贬官三级,而王 和刘文裕则被除名发配。不过很快,身为皇帝亲信的王便被赦免回京了,杨业白白搭送了性命。
潘美是北宋开国功臣,为大宋王朝的创建曾立下盖世功勋。驻守雁门边疆时,屡挫进犯辽军。本来是抗辽功臣,不料却因杨业兵败而尽毁美誉,不久即郁郁而终。再加上后世小说的渲染夸张,竟沦为与秦桧齐名的大奸臣!评点这桩历史悬案,在杨家祠堂工作的胡孝华表示:“杨业是北汉降将,本来就不是宋太宗的嫡系,与潘美很难将心比心。另外,杨业身为降将却屡立战功,抢了很多北宋旧臣的风头,难免遭同行嫉妒。说潘美、王故意陷害杨业,未必是真,要说他死于复杂的人际关系,倒是合情合理的。”
陈家谷,杨业被俘罹难地
杨业战死于何地?小说、戏文里的版本是金沙滩,史书上的记载是陈家谷。金沙滩相对好找,那里有一座“日中落”村。当地政府开发了一个金沙滩生态旅游区,旅游区里有一条直道,道两侧立起了杨家将、杨门女将石雕,还建了一座仁和殿。殿中左侧是杨家将群像,中间是高居宝座的宋太宗,右侧是潘美、王等人的塑像。
在小说里,辽主设下“双龙会”陷阱,诱骗宋国君臣。大郎杨延平自愿顶替宋太宗赴险,众兄弟保护杨延平来到金沙滩。辽国天庆王在酒中下毒,杨延平饮下毒酒自觉不适,突发袖箭杀死了天庆王。辽军蜂拥而上,四郎、八郎被俘,大郎、二郎、三郎战死,三郎死得最惨,在荒草滩被乱马踏成肉泥。七郎杀出重围后,又被潘仁美乱箭射死……而杨继业最后因无后援,兵困两狼山,血染李陵碑!
我们驱车前往怀仁县金沙滩,入眼的不过是一块块再普通不过的庄稼地。在日中落村路边宅院的一块墙壁上,绘有一幅杨家将旌旗招展、盔明甲亮的墙画,技法粗糙。与村民唠过往的历史,当地人的话我们几乎听不懂。大体的意思是,这里过去是荒草滩,风沙弥漫,后经改造才重现绿色。这一带是辽宋古战场不假,但若想寻找杨家将遗迹,却是“啥也没有了!”
实际上,山西怀仁县的金沙滩并非杨业的殉难地。杨业死于山西朔州的陈家谷,但那块荒凉之地已快被人遗忘了。据说2004年时,那里的常住居民只剩下两个人,成了“空壳村”。居民之所以纷纷外迁,一是陈家谷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二是那里经常莫名其妙地死人、死牲口。
据去过那里的人描述,陈家谷口阴气逼人,幽深的山沟深得望不到尽头。靠着崖头,早已废弃的土窑洞像一个个凶神恶煞,张开黑洞洞的大口,被风吹得呼呼作响。没有人声,偶尔几声鸟叫,更显这里的神秘和恐怖。这里,便是杨业当年的战死之地。
陈家谷附近的上、下狼儿村,就是被戏文传唱至今的“两狼山”所在地。附近早年有块石碑,是一块字迹模糊、快被风化的石碑,根本不是小说戏文里讲的“李陵碑”。
据说,杨业的指挥部,就设在这条深谷里的陈家窑。站在村口,其他地方一目了然,唯独看不到这个藏于谷中的陈家窑。人们猜测,当年杨业将“司令部”设在这里,就是看中了这里的隐蔽地形。以陈家窑的奇特地貌,王若按约定预设伏兵,肯定能打追击至此的辽军一个措手不及,倾斜的战局就有望改写。可惜,王 没有听杨业的话。
陈家窑村的山坡上有座用石头垒砌的方形石堆,当年这里有座小庙,杨业被俘后就被关在这里。大辽名将耶律斜轸质问杨业,你与我国交锋三十年,今日被俘,有何话讲?杨业但称“死罪”。但这一记述被后人驳斥,认为一个赤心为国、英勇捐躯之人,怎么可能临死前却向敌人低头呢?小说、戏文觉得不过瘾,对杨业被俘的事实视而不顾,一厢情愿地编撰出杨业头碰李陵碑殉国的悲壮场景。似乎只有这样,才贴近杨业为世人敬仰的英雄形象。
放冷箭将杨业射落马下的辽国大将,戏文里说是耶律奚底,其实是辽国名将萧达凛。在此后爆发的辽宋澶渊之战中,萧达凛被宋军威力巨大的床子弩给“钉”死了,萧太后为此痛哭失声罢朝五日。民间传言,这是杨业在天之灵来索萧达凛的魂魄。
辽人对杨业很钦佩,专门为他修造了金碧辉煌的祠堂庙宇,任由汉民祭祀,百年香火不绝。
杨业之死,宋太宗难逃其咎
北宋初年,辽宋两国间爆发了两次惨烈的“幽燕之战”。这是关乎辽宋两国势力消涨的国运之战,战争的焦点围绕后晋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展开,杨业就是在辽宋第二次幽燕之战中为国捐躯的。谈到杨业之死,就必须重新审思引发这两场辽宋大战的历史缘由与始末进程,这涉及后人对这段历史的反思与反省。
所谓的燕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是指后晋天福三年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位于今天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北部的十六个州。这十六州分别为:幽州,今北京;顺州,今北京顺义;儒州,今北京延庆;檀州,今北京密云;蓟州,今天津蓟县;涿州,今河北涿州;瀛洲,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新州,今河北涿鹿;妫(guī)州,今河北怀来;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县;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东;朔州,今山西朔州;云州,今山西大同。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的东南方,其余九州在山的西北。燕云十六州东西宽约六百公里,南北长约二百公里,总面积约十二万平方公里。有宋一朝,燕云十六州始终牢牢掌握在辽国手中。燕云十六州的丧失,使中原的汉族政权受北方少数民族威胁持续长达四百年之久!
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的后晋皇帝石敬瑭一直被视为“汉奸、卖国贼”。但据北宋大家欧阳修考证,石敬瑭是沙陀族人。沙陀族是西突厥的一支,其祖为北匈奴。匈奴人的后裔与契丹做领土交易,“汉奸”的称谓是否准确呢?
后世学者指出,欧阳修的考证不准。再者,石敬瑭说汉话、食汉禄,还留下“磨穿铁砚”这一励志成语。据说,当年石敬瑭考科举屡试不中,却屡败屡试。有人讥笑问他“何时中第?”,石敬瑭答曰:“直到我的毛笔磨穿铁砚为止!”。因此,即便石敬瑭是沙陀族人,也是“汉化了的沙陀族人”。他为了谋得皇权而勾结契丹出卖燕云十六州,一样是数典忘祖,一样是卖国行径!
到了宋太宗当政时期,由于北汉被灭,失去了这一战略缓冲带,宋辽两国国境接壤。已统一中国南方的宋太宗梦想做“统一之祖”,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客观而言,两次幽燕之战,都是宋太宗主动挑起来的。第一次幽燕之战打着“统一”的旗号尚且说得过去,第二次则是趁辽景宗去世,辽圣宗年幼、萧太后女人当朝的空当期,想占个便宜,道义上似乎站不住脚。据说,萧太后在上京点将台调遣精兵强将奔赴战场时,痛斥宋太宗谋害亲兄(太祖赵匡胤),又欺负大辽皇室“孤儿寡母”的不齿行径,激起大辽将士同仇敌忾的愤慨,誓与宋军决一死战!
后世对宋太宗的为人评价极低,他“烛影斧声”有谋害亲兄篡位之嫌;他逼死亲侄、虐待亲嫂令人心寒;说到军事水平,宋太宗志大才疏,远不及他的哥哥赵匡胤。
宋太宗虽“不识兵”,玩弄权术却是高手。他知道杨业洞晓边事,不计他是北汉降将,派他领兵戍守边关。杨业屡挫辽兵创建功勋,太宗旧将不免妒火中烧、攻讦不断。宋太宗把攻击杨业的奏章退给杨业本人以示信任,令杨业感激涕零。
不过,宋太宗与杨业间的关系表面看起来“君臣无欺”,但这信任却是有限度的。首先,杨业领兵基本不超过万人,军权并不高。其次,宋太宗为杨业精心设计了一个“牵制型团队”。他明知道潘美与杨业出自不同派系,却让潘美为主帅、杨业为副帅。他更知道刚愎自用的监军王嫉妒杨业、不服潘美,却让他手握比潘美更重的权力,任由他对杨业指手画脚,无视此人凌驾主帅潘美之上发号施令,与潘美分庭抗礼,最终导致了杨业的阵亡悲剧。
在这种“牵制型团队”里,杨业的合理化建议不被采纳,反而成了这一制度的牺牲品。从这一角度重新评析杨业之死,令后人不免仰天长叹,一代名将杨业究竟是死在辽军之手,还是亡于大宋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