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野史秘闻 > 正文

朱元璋的逻辑 君是臣的救命恩人 臣不合作就该死

2017-02-27 13:48:26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洪武初年,国家有文化的干部资源极端短缺,朱元璋先生高调征召读书人出来做官。江西贵溪县的夏伯启叔侄也在被征召的行列。 中国士大夫素来

洪武初年,国家有文化的干部资源极端短缺,朱元璋先生高调征召读书人出来做官。江西贵溪县的夏伯启叔侄也在被征召的行列。

中国士大夫素来有庙堂和江湖两种安身立命的选择。居庙堂之高而忧天下,处江湖之远而保其身,都是中国传统士大夫所欣赏的处世态度。夏伯启叔侄遭逢乱世,得以苟全性命,早已丧失了对庙堂的兴趣,所以并不想出来做官。但朱元璋先生的命令下得很死,不去,绑着、抬着也得去。夏伯启叔侄无奈,只好在规则里找漏洞。残疾人不能做官,是当时铁打的原则,所以两叔侄一狠心,咬咬牙就把自己左手的大拇指给砍掉了。

本来想着成了残疾人,就不用再出去做官。没想到朱元璋先生却不依不饶,依旧五花大绑把他们绑到京城。

《大诰三编》里详细记载了朱元璋和夏伯启之间的一段对话。

朱元璋问:“当年天下大乱,你们住在什么地方?”

夏伯启回答:“红寇乱时,躲在福建、江西两省交界的地方。”

朱元璋问:“带没带家小?”

夏伯启回答:“带着老爹。”

朱元璋问:“既然带着老爹,上高山,下深谷,用不用手扶持他?”

夏伯启回答:“扶持。”

朱元璋问:“此后又居住在哪里?”

夏伯启回答:“红寇张士诚占据信州,我回了老家。”

朱元璋问:“再往后呢?”

夏伯启回答:“在老家教书,一直到现在。”

朱元璋觉得夏伯启张口闭口的“红寇”,很明显是看不起自己,觉得自己的天下来路不正,所以很愤怒,他决定好好“开导开导”这位不合作者。

朱元璋问:“什么叫做再生父母?”

朱元璋自问自答:“人遇上大灾难,快要死了,有人及时把他救了。这个人,不论他是男女老幼,都是被救者的再生父母。”

朱元璋问:“夏伯启你当年在乱世里仓皇奔走,命若悬丝。如今你却靠教学为生,恬然安逸,不必担忧遭到侵暴,也不怕被别人夺走家产。你过上这样幸福的生活,究竟靠的是什么?”

朱元璋自问自答:“你靠的是君,知道吗,是君!是我让你不再担心被侵暴,被抢劫,是我让你过上了安逸的生活,我就是你的再生父母。你逃难的时候知道要扶持着老爹一块跑,对再生父母,你却把自己的手指砍掉,不想为他所用!”朱元璋先生明显已经出离愤怒了:“尔宜枭令,籍没其家,以绝狂夫愚夫仿效之风!”

在对话结束的时候,朱元璋先生强烈地觉得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太低下了,他说:“呜呼!天下大乱的时候,老百姓朝不保夕。官军来了就依附官军,匪军来了就依附匪军。也许偶尔会碰上一两个仗义之士,来拯救他们一下,得以保命一时,最多也不过一两年。老百姓们往往就对这些人的保命之恩、再生之德,在梦里也念念不忘。”朱元璋先生没有再往下说下去,可没说出来的意思所有人都明白:我平定天下,保全了你们一生一世,你们为什么对我却没有那样的感恩之情?为什么还不为我所用!

朱元璋曾经撰写过一篇《严光论》,这篇文章也可以作为他杀掉夏伯启叔侄的一个注解。

严光是东汉初年著名的隐士,光武帝的同学。光武帝做皇帝后征召他去朝廷做官,严光对官爵禄位不屑一顾,更愿意垂钓山水之间来了此残生。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里,严光始终是一个值得钦敬的形象。但朱元璋不这么看,他在《严光论》里面说:“汉代那个严光,正逢国家凋敝,民生艰难的时候,人才寡少,做皇帝的忧心天下百姓,礼贤之心才迫切,所以才去征召他。谁曾想,朝廷厚礼征召,他却不识时务,飘然而去,在水边垂钓为乐!”

“天啊!当时举荐严光的人究竟是谁!把这家伙举荐上去,他居然不做官,跑掉了,古今之人还以之为美谈!在朕看来却不然。”

“名爵是国家的重器。国家聘请人才,授给他显赫的爵位,他却拒绝接受,这对国家是一种何其大的侮辱!”

“朕观察这些家伙,蒙受君恩,却不思报答!他们自得其乐地在水边垂钓,自以为是,却从不思考,没有君王如旷漠般广阔的恩典,他们怎么可能享受到这一切!假使光武帝没有平定赤眉、王郎、刘盆子这些割据势力,天下大乱,严光之流,又能上哪里去垂钓!”

最后,朱元璋的结论是:“朕观当时之罪人,罪人大者,莫如严光之徒!”

实在是:“可不恨欤!”

朱元璋先生一直都努力牢牢占据着一个道德制高点:俺是全国人民的大救星,所以,你们不与我合作,那就是罪恶,是自绝于朕,自绝于你们的再生父母!

终其一生,朱元璋都没有放弃这一道德制高点。这位“全国人民的大救星”,不断地在《大诰》系列丛书里埋怨、愤恨他统治下的百姓:你们这些忘恩负义、不思报答的混蛋们啊!!!

当然,在中国历史上,怀揣着这种道德制高点的,绝非只有朱元璋先生一人。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