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空出世的小将冒险之旅 葬送了卫青美好前程
汉武帝执政后,自从马邑之谋开始,汉朝和匈奴撕破了伪装的和善面目,开始了长达数十年征战。特别是匈奴的军臣单于死后,继位的伊稚单于不断派兵骚扰汉朝边疆。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伊稚斜率数万大军攻入代郡,掠获汉人数千及无数财宝大胜而归。这年秋天,他再次偷袭雁门关一带,杀掠了一千军民。
元朔四年,伊稚斜派出三路大军,对汉朝的代郡、定襄、上郡三个地方进行了新一轮的抢掠,屠杀了一千多百姓。
元朔五年,伊稚斜派匈奴右贤王对朔方郡进行了多次骚扰,试图重新夺回河套之地,死伤无数。
事不过三,伊稚斜单于连续三年发动的入侵行为一直在考验汉武帝的忍耐力。汉武帝经过精心准备,决定兵分两路,即西路军和东路军,以西路军为主、东路军为辅,采取军事行动。
西路军的元帅依然是汉朝的当红将领卫青。这一次,汉武帝给了他精兵三万。他们这路大军从高阙出发,目标直指朔方城外的匈奴大军。
东征军由大将李息和张次公率领,从右北平郡(今内蒙古自治区古宁城)一带北上,起到牵制敌军和策应西路军的作用。
兵贵神速。接到作战命令后,卫青率大军以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速度向前推进,很快便出塞七百余里,追上了刚刚在朔方郡抢完战利品、大胜而归的匈奴右贤王。
匈奴右贤王原本以为“我的地盘我做主”,认为汉兵不能至,所以喝了个酩酊大醉,不料汉军从天而降。右贤王一行人等没有还手之力,也没有招架之功,只有逃命之举了。最后,卫青俘虏匈奴士兵一万五千多人,缴获大量牲畜,生擒匈奴小王十多个。这就是著名的漠南之战。
汉武帝得知消息后大为高兴,当即派使者在卫青回来的路上对他进行了封赏,授予卫青“大将军”的荣誉称号。
要知道,这个大将军可不是一般人可以做的。当年汉高祖刘邦在和项羽楚汉争霸时,听从了萧何的意见,拜韩信为大将军,打造出一支精锐部队,最终打下江山。这时候,汉武帝把卫青封为大将军,对他的器重可见一斑。
回朝后,汉武帝为了表示对这位“民族英雄”的嘉奖,还要增封卫青的三个儿子为侯,卫青却拒绝了。
“功高不在我。”卫青开始陈述理由,“我能在前线杀敌已经是老天对我最大的恩惠了,现在我是依靠陛下的天威才取得了一些胜利,这是将士们共同努力的结果。陛下如今已给了很高的封赏,我实在是诚惶诚恐啊!军功章上有我的一半,也有他们的一半,还希望陛下封赏更多有功的将士,鼓励他们继续保家卫国。况且,无功不受禄。我的儿子都还小,没有一点功劳,怎么能封侯呢?”
为众将士“争赏”,替自己孩子“辞赏”,汉武帝闻言,对卫青更加高看一等。随后,他嘉奖了卫青手下众将士和策应有功的东路军将领。总之一句话,皆大欢喜。
至此,卫青五征匈奴,每次都以胜利告终,创造了五连捷的奇迹。尤其是经过河南之战和漠南之战,卫青取得了辉煌战绩,从此成为汉武帝尊宠的权臣、士兵尊崇的将军、百姓景仰的民族英雄。个中原因,除了汉武帝的“照顾”和不错的运气外,卫青自己的内在素质才是他成功的关键。
首先,卫青很谦卑,这跟他从小遭受磨难有关。他称自己是“人生之奴”,在被长公主绑架后依然选择了忍气吞声,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卫青发迹后才不会得意忘形,更不会因为身为外戚、战功卓越而狂妄自大。胜不骄,败不馁,这种始终谦虚谨慎的态度,让他拥有了一颗平静心,能够从容应对风云变幻的战场形势。
其次,卫青才华出众。《资治通鉴》中记载:“青虽出于奴虏,然善骑射,材力绝人。”这说明他骑射功夫是一流的,应该和李广有的一拼,而且力气也很大,应该和项羽有的一比。正是因为有本事、有才华,卫青才能在战场上所向披靡。
最后,卫青礼贤下士。《资治通鉴》中记载:“青遇士大夫以礼,与士卒有恩,众乐为用,有将帅材,故每出辄有功。”这说明卫青与部下交往时很注意礼节,丝毫没有高高在上的架子,对手下的普通士兵更是嘘寒问暖,关照有加。也正因为这样,卫青手下的将士都愿意为他效力和卖命,所以他每次出征都会立下战功。
然而,天下之事,物极必反,盛极则衰。正当卫青飞黄腾达,红得不能再红时,却遭遇了当头一棒,仕途之路从此急转直下。卫青的好运到头了,第六次出征成了他的人生滑铁卢。
匈奴的再次惨败,让伊稚斜单于大为光火。春去秋来,离右贤王失利仅隔了一个炎热的夏季,也就是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秋天,伊稚斜单于又在大汉边境发动了侵略,杀死了代郡都尉,数千汉人成为其战利品。
汉武帝有了前两次胜利壮胆,不再对匈奴的骚扰听之任之,而是决定反击,彻底打败匈奴。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汉武帝再次对匈奴采取了军事行动。
卫青还是当仁不让的领军大元帅。这一次,汉武帝给他安排了“6+1”的人员配备。“6”是指六个将军,而那个“1”则是指一名小将——霍去病。
霍去病,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省临汾市)人,是大将军卫青的外甥。他的人生境遇和卫青的很相似。他是个私生子,母亲是卫子夫的姐姐卫少夫,他的父亲是平阳县小吏霍仲孺。
身为小吏的霍仲孺不敢承认自己跟公主的女奴私通,于是霍去病只能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父亲不敢承认,母亲又是个女奴,看起来霍去病是永无出头之日了,然而,奇迹却降临在了他身上。
随着他的姨母卫子夫的发迹,卫家的人都由最下等的奴才变成了上等的贵人。先是卫青得到了汉武帝的重用,而卫青也没有辜负汉武帝的厚望,在对战匈奴的战场上,其天才般的军事才华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接二连三的胜利更是让汉武帝眉开眼笑,信心大增。他封卫青为“大将军”,让他站上了人生和事业的最高峰。
霍去病在十八岁时便有了官职——侍中,一跃成了汉武帝的贴身随从。对一般人来说,这肯定是一件令自己受宠若惊、感激涕零的事,然而,霍去病并不满足,他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舅舅卫青便是他崇拜和追赶的对象。
也正是因为这样,这次汉武帝大张旗鼓地进行军事行动时,霍去病主动请缨,要求去战场上去锻炼锻炼。
因为裙带关系,汉武帝不但答应了他的请求,而且还破格封他为骠骑将军,让他随卫青征战。那么,霍去病能否有所建树,让人眼前一亮呢?
卫青这次的“治匈之旅”,来了个“三出定襄”。
一出定襄。元朔六年春天,卫青率领大军从定襄出发,直接追击刚刚入侵汉境的匈奴大军。匈奴人听闻消息,不肯直接上演真情对对碰,只好选择不羞遁走。但是,卫青是啥人物?他是个一根筋走到底,不达到目的绝不罢休的铁腕人物。最后,历经千辛万苦,汉军终于追上了匈奴的后续部队,结果一千多匈奴士兵成了汉军的刀下鬼,匈奴落荒而逃,汉军凯旋。
二出定襄。这年夏天,卫青再次率大军从定襄出发。这一次,他手下六大将军齐发威,深入匈奴腹地,又联手斩杀数千匈奴士兵后凯旋。
三出定襄。这年冬年,卫青第三次率大军从定襄出发。这一次,他不再满足于小打小闹了,决定在匈奴境内进行一次“大闹天宫”。他派前将军赵信和右将军苏建为先锋队,剩下的公孙贺、公孙敖、李广、李沮四将兵分四路去寻找匈奴。
按照卫青的想法,只要手下找到了匈奴军主力回来报告,他就能把兵力联合起来全歼敌军。想法是好的,但结果却并不那么好,毕竟强龙压不过地头蛇。到了人家的地盘,岂是你说找就找,说打就打,说退就退的。果然,很快,开路先锋赵信和苏建就遇到了麻烦。
机会总是降临在少数人身上的。公孙贺、公孙敖、李广、李沮四大将军找了几天几夜,连个匈奴人的影子都没有看见,不得已只好怏怏而归。而先锋部队赵信和苏建的运气就好多了,他们不但遇到了匈奴军队,而且还是主力部队。
在战场上,你看见了我,我也看见了你,那就只剩下一条路可以走了——开打。
开打就开打,谁怕谁?赵信和苏建率手下士兵和匈奴军队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然而,正当赵信和苏建兴致勃勃地想立下赫赫战功时,却忘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是谁的地盘?
结果可想而知,赵信和苏建手下的士兵越打越少,匈奴的士兵却越打越多(附近的匈奴增援部队闻讯都陆续赶来)。最后,赵信和苏建想要逃时,发现已陷入了重重包围中,已是四面楚歌。
当面临如此绝境时,赵信没有再多做无谓的抵抗,选择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其实,赵信这不叫投降,而是“回娘家”,因为赵信原本就是匈奴的一个小王,后来投靠了汉朝,被封为翕侯。正是因为他做向导,汉朝屡屡击败匈奴大军,所以这次出征,卫青依然让他当开路先锋。
赵信和他手下的士兵立地成佛后,接下来苏建就只能靠自己一个人来战斗了。在这场突围战中,苏建英勇而顽强地带着残兵败将拼死向外冲,面对匈奴人密集的攻势,他们前赴后继,宁死不屈。
天网恢恢,疏而有漏。汉军一个个倒下去了,血色印红了他们的身躯,印红了一望无垠的草地,也印红了火一般的天空。有一个血人拖着疲惫的身子傲然而立,定格成了一种永恒,渲染成了一幅凄美的水墨丹青。
这个人便是苏建。
与苏建千人征战一人还的悲壮相比,霍去病却是百人征战英勇还。原来,卫青在兵分多路,沙漠寻匈时,来挂职锻炼的霍去病也没有闲着,他带领一支由八百铁骑组成的“特种部队”,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英雄气魄向匈奴腹部地带风驰电掣般地挺进,很快就深入到了匈奴的心腹地带。
敢于冒险才能抓住成功的机会。就这样,霍去病在匈奴境内如入无人之境,终于找到了匈奴的一个老窝。
老窝里,三个匈奴军官正在把酒话桑麻,杯中诉真情。霍去病没有迟疑,一声令下,就开始往里闯。他身先士卒,率先冲到三个匈奴军官面前,手起刀落先砍了一个军官,其他两个军官晕乎乎的头脑马上转为清醒,立马放弃抵抗,很识时务地举起了双手——与其被砍掉脑袋,不如乖乖就范。
擒贼先擒王,三王一死二降后,剩下在梦中惊醒过来的匈奴士兵在弄不清楚状况的情况下,再加上群龙无首,以为是汉军的主力部队来劫营了,吓得没命地跑,只恨爹妈没多生自己两只脚。一时间,匈奴营中乱作一团,被杀死、踩死的匈奴士兵数不胜数。
霍去病刚一出道,就上演了一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战果颇丰。他不仅一举斩杀匈奴士兵两千多人,还生擒了伊稚斜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和相国。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是卫青没有想到的结果。
这次军事行动结束后,按照老规矩,又到了汉武帝论功行赏,论过处罚的时候了。
汉武帝对卫青不升不降,只赏不封。除了赏赐他千金,没有做其他的加封。原因是卫青这次共计三回合的军事行动虽然共消灭了匈奴士兵一万多人,但却折了苏建、赵信两队共计三千人马,而且还折了赵信这位将军。功过相抵,赏赐千金已经是格外恩惠了。
对苏建,汉武帝决定不杀不用。苏建被押送回京后,汉武帝给出了折中的处罚:死罪可免,活罪难逃,革去官职,不再录用。
对霍去病,汉武帝则又升又赏。霍去病只带八百铁骑,却斩杀了匈奴士兵两千多人,而且还擒杀了匈奴的三个重量级王侯,功劳首屈一指。因此,汉武帝封他为冠军侯,意为勇冠三军,并食邑两千五百户。
作为这次军事行动的军事顾问,校尉张骞一直充当卫青的向导。汉军这次深入匈奴的地盘都没有迷路,而且能及时找到水源,都离不开张骞这个活指南针。因此,汉武帝封他为博望侯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俗话说,一家欢喜一家愁。这次军事行动,愁的是卫青。对从来不知道失败是何滋味的他来说,功过相抵本身就是一种耻辱。特别是霍去病把风头全都抢去了,更让他心神难安。他虽然不是个忌妒贤人的人,但十年恩爱一朝毁显然也是令他无法忍受的,因此忧愁围绕着他也就在所难免。
看到一国之大将军如此郁闷,如此忧愁,卫青手下一个叫宁乘的名不见经传的人站出来帮他解忧道:“将军之所以这么富贵花开,固然有您军功的一半功劳,但也有卫皇后一半的功劳,因此还不足以服众。现在后宫的王夫人很得皇上的欢心,但她家里是草根出身,不是很富有。如果将军能把皇上赏赐给你的千金送给王夫人的父母作为见面礼,一来可以巴结好王夫人,二来可以博得个好名声,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那么,这个王夫人又是谁呢?司马迁曾记载道:“及卫后色衰,赵之王夫人幸。”这说明卫皇后当皇后没多久,王夫人便取代了青春不在的她成了后宫第一宠。当然,宁乘说这句话时,卫皇后应该还没有完全失宠,否则汉武帝也不会给十八岁的霍去病这么早亮相的机会。而宁乘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提议,显然是看到了王夫人火箭般的上升速度,看到了她的潜力。因此,他的这个提议是很识时务的明智之举。
对此,卫青就像溺水的人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样,不但听之,而且从之。他很快就拿出了五百黄金送给王夫人的父母。
对此,王夫人惊喜交加。对此,汉武帝惊奇交加,他不明白卫青为什么要这么做。汉武帝特意找卫青谈心。卫青直言不讳地将宁乘的话转述给了汉武帝。汉武帝听后觉得宁乘善解人意、精明能干,于是一道圣旨,封他为东海郡的都尉。
卫青的“贿赂政策”失败了。他没能挽回汉武帝对自己淡离的心,也没能阻止汉武帝对霍去病渐浓的爱。
与卫青的愁相比,欢喜的自然是霍去病。他初出茅庐,便勇冠三军,威风凛凛,斩敌擒将,战功卓著。这份荣誉连红极一时的卫青也没有享受过。卫青是征战近十年才捞得个“真侯”,霍去病仅凭一次亮相便获此殊荣,升迁速度之快,受宠爱之快,是卫青望尘莫及的。小荷才露尖尖角,霍去病,抗击匈奴的历史大舞台注定会让他成为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