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野史秘闻 > 正文

武松打虎并非赤手空拳 哨棒到底是怎么样的兵器

2016-12-10 09:43:06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武松的哨棒,在《景阳冈武松打虎》一回里是作者精心设计、重点描绘的一件小道具,据清代文学批评大家金圣叹统计,短短一回书中前后出现了十

武松的哨棒,在《景阳冈武松打虎》一回里是作者精心设计、重点描绘的一件小道具,据清代文学批评大家金圣叹统计,短短一回书中前后出现了十八次。这里不想说哨棒的艺术效果,却想研究一下哨棒的长短。

旧日看京戏或连环画,凡看到“武松打虎”一节,经常看见演员、画家们让武松手拿一根齐人高的木棍,觉得很顺眼,没什么异议。《水浒》看多了,特别是作者对武松持棒的不同用词,就可发现演员们、画家们有错。书中提到的十八次哨棒,用了五个“提”、五个“拿”、三个“倚”,及“拴”、“绰”、“横拖”、“绾”、“抡起”等八个词。“提”、“倚”、“拿”、“绰”、“抡起”等五个词看不出哨棒到底有多长。“横拖”一词,出现在武松上景阳冈之时,因走的是上坡路,哨棒“提”、“拿”、“绰”在手中,可能会撞碰山路或路边的树木,行走不便,故作者特用“横拖着哨棒”来表现其上山的动作。由此可见哨棒有一定的长度,是否如京剧或连环画里所拿有一人高呢?尚难确定。

“拴”,《辞海》里解释为“缚住”、“绑住”,《现代汉语词典》说得更清楚,是“用绳子等绕在物体上,再打上结”。《水浒》里“武松缚了包裹,拴了哨棒,要行”,包裹缚在哪里?哨棒拴在何方?交代不清,但从紧接着“提了哨棒”看,包裹应是缚在背上,哨棒不是拴在手上,就是拴在腰间。如果是像京剧里或小人书上画的这条木棍有一人高的话,这长棒拴在身上就不方便,形象也不美。加之背上又缚了包裹,再把这根长棍缚在身上也不好绑,所以笔者认为这根哨棒是根短棒。何以见得呢?一是武术兵器里,短棒称棒,长棒称棍,齐眉高的称齐眉棍,虽是哨棒就必定是根短的棒;二是武松走到山神庙前看过印信榜文后,酒正涌上,“便把毡笠掀在脊梁上,将哨棒绾在肋下,一步步上冈子来”,请注意“绾”这个动作,“绾”是“系盘结”的意思(见《辞海》),这就说明这哨棒的一头还有绳子,放开绳子才可以系在肋下,“绾在肋下”,就是将棒头上的绳子打一个绳圈,套在肩上。既然可系在肋下,就充分说明了这根棒的长短,如像京剧里的那么长,肯定不会系在肋下,即使系上了也在地上拖着,难看得很。

武松的哨棒既然可“绾在肋下”,顶多是根一米左右的棒,最长不超过一米二三,不然拴在腰间、拴在手上走路时就多有不便了。哨棒,顾名思义,它一头是空心,应有眼,可吹响报警。也正因一头是空心的,它只能做出行时的一件辅助工具,吓吓野兽,挑挑东西,累时当手杖用,做武器就不太顶用了,所以武松打虎时,一抡起它,就打断了。但不管怎么说,它比京剧里、连环画上的齐眉棒要短多了。话又说回来,京剧里、连环画上让武松拿着齐眉棒出现就显得得体、舒服,表演起来更好看,演员也自如,如果让武松拿上一根短棒上场表演,既难看又不伦不类。再说《水浒》里所写的八种拿棒方式并不要求去表演,看戏或看连环画时,一般人主要看情节,看艺术效果,谁又会去管哨棒的长短呢?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